1 / 3
文档名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docx

上传人:xxq93485240 2020/3/2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时下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强烈的争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本人不揣浅陋,姑且发表下个观点: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这句话无疑是中肯的。语文上在理解上的要求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意思无非是说,一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老教育家陈鹤琴作为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研究、关注的领域自然是儿童教育。对于儿童,只要没有智力障碍,估计一般人,尤其是其父母,一定是满怀期待的。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谁敢断言他“教育不好”?估计没有哪一个人敢下这样的结论。究其原因,当然很明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充满着无限希望。究其深层原因,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更有他的道理。作为我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是这样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燕山教子”在我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两则历史故事吧,从中不难看出:在提到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时,这部传统的启蒙教材首先提到的“老师”是父母。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中常常有朋友讲述这样的故事,讲自己总希望能够摆脱家庭的影响,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父母很相似,我们不仅长的像父母,连性格、行为和****惯,都和他们紧密相连,恰恰说明父母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任老师。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朱庆澜曾撰写了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对于儿童教育,朱庆澜在书中有一个形象而经典的“三道染缸”的比喻:“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万一父母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就好比白丝一下缸,就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褪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如果孩子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社会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作为儿童教育家,确切的说,陈鹤琴提到的学生,指的应该是儿童,陈鹤琴提到的老师,指的是儿童时期的启蒙老师,当然也包括儿童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鹤琴老人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中肯的。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育是一贯的,作为教育理论,也应该有其延伸性。陈鹤琴老人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小学,在中学,乃至在大学,也应该有它的教育价值。只不过相对来说,它的针对性有所减弱,逐渐淡化为一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