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就是唤醒摘要: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就是按照educate的本意去尊重人性,由内而外的引导,从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唤醒人们兴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二字,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育”就是“毓”,为生育的意思。它是母旁字,从疏声,从字面即为生育之意。中国的教育是与孝道密切相联系的,并且中国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都是由上而下进行的,此外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方法进行着,是由外而内的方式。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Educate一词,其实说明了西方教育的三个特点。首先,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与天赋,任何教育都必须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的活动。第二,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由内向外引导,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生命中没有的东西,外在的教育不能够强行施加。最后,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挥个性与兴趣,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与他人相比较。从中西方教育一词的本义。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文化源头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就是按照educate的本意去尊重人性,由内而外的引导,从而唤醒学生的心灵。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蔡元培说:“如果一个学校不重视心灵教育,那么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危险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鼓舞和唤醒。”教育就是教育是心灵之间的感应与沟通,是对学生灵魂的唤醒,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走进学生心灵,锻炼学生强健的心灵肌肉,教学生成为一个适应复杂环境生存的人,成为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是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着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除了唤醒学生,我们还要唤醒教师,即我们自己,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通过《教育就是唤醒》一书的阅读,有点心得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在了解孩子方面有着每一句话: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应先问“是什么”、“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第二点,书中《爱弥儿》的一句话令我受益颇深“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我们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