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此论文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植物杀手”薇甘菊在深圳盐田区的分布、危害的调查及对策——陈书文(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薇甘菊(Mikania)的英文名为:mile-a-minuteweed,。叶片对生,形似心脏或三角形,宽叶面有急尖,也常4~13cm不等,花长3~5mm,密集于叶腋或藤尖端,花成白色或淡绿色。种子长椭圆形,长约2mm,种子尖端有短而硬的白色冠毛,种子很轻(不到万分之一克),但数量巨大。易生长于肥沃、潮湿的土地,追光性强,在阴暗处生长缓慢,在向阳处生长迅速。开花季节大约在11~12月间,种子大约在12月底成熟。它既能匍匐生长又能攀附在树冠上,枝叶在树冠表面生长极为迅速,很快形成覆盖之势。薇甘菊原产中美洲、南美洲,先后在澳洲、东南亚等地登陆,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它是世界公认的最危险的侵害性植物,人们称它为“植物杀手”。深圳最先是在内伶仃岛发现薇甘菊的,据专家估计它在内伶仃岛的登陆时间为约九十年代中期,现已在岛上泛滥成灾,导致树木大量死亡。深圳市区有人发现过薇甘菊,但没有系统调查。今年寒假,我们在盐田区范围内对薇甘菊做了全面调查,主要调查梧桐山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情况;调查地点有梧桐山水库段(西部)、梧桐山林场(中部)梧桐山盐田街道段、梧桐山三洲田段以及梧桐山盐田三村段等地。每个地段分布情况如下:梧桐山水库主要分布在山脚的草丛中,分布较分散,种群较小,少数几处有扼杀树木的现象。我们深入树林中寻找,没有发现薇甘菊分布。其分布海拔高度在100m以下。我们在林场的调查范围从山脚到恩上村,大约海拔200m一下,发现有几个薇甘菊大种群,有大片的薇甘菊攀附在树冠上,有许多树木被覆盖致死,危害程度较为严重。在梧桐山盐田街道段,我们从山脚一直到山顶进行调查,山顶海拔高度300m,在山脚有零星种群分布,生长在水沟旁的草丛中,接近山顶的地方发现有小的种群,但长得弱小,没有发现缠树的现象。在进入三洲田的公路边(隔梅盐公路约1km处)发现有一个较大的种群。我们在三洲田小学附近调查了两个小山坡,没有发现有薇甘菊分布。进入盐田三村,我们发现了特大型薇甘菊种群,在一个山坡的树林边缘连绵数百米,树冠被薇甘菊严密覆盖,有的竹林也被薇甘菊覆盖,被危害致死的树木不计其数。此时正是薇甘菊种子成熟期,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非常惊人。我们深入三村林地调查,发现薇甘菊分布很广,甚至在果园中发现了大片果树被薇甘菊危害致死的情况。在盐田三村的空旷地带还发现了两个分部达数千平方米的特大种群,种群密度之大,数量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们因无植物攀缘而匍匐生长,它们向周围蔓延的态势非常“凶猛”,周围的杂草几乎被“吞噬”。此外我们还在菜地、街道旁、校园内等都发现有薇甘菊的踪迹。薇甘菊的分布特点向阳分布薇甘菊追光性强,不管是山上还是平地,薇甘菊都是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所以朝向西北面的山坡薇甘菊极少。朝向东南方向的山坡薇甘菊分布相对较多,在树林丛中基本上见不到微甘菊临水分布在梧桐山水库段,薇甘菊主要在水库周围及山脚河床的两侧分布,其它地方则少见;在梧桐山林场发现在一个大型种群就是在山涧溪流分布的;在三洲田的公路旁发现的较大种群也是沿溪流分布的;在盐田三村的山坡上分布的大型种群附近有一条较大的溪流;在空旷地的一个超大型种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