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0
文档名称:

【跨类合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pdf

格式:pdf   页数:2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跨类合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跨类合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中,我几乎一直与城市历史
地理打交道。五天以前,我接待了我的老朋友、夏威夷大学教授章生道先生,
他是一位城市历史地理学家。那天,地理系和城市科学系的数十位教师及研
究生与章先生开了一次座谈会,会议是由我主持的,一开始我就向与会者介
绍:这是大名鼎鼎的城市历史地理学家,是《有城墙的都城形态》(
)一文的作者,这篇精湛的论文是收编在一
本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美国汉学家施坚雅(· · )主编的巨著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一书之中的。
“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城市的特色。中国的城市研究者,
不论其研究的是历史城市或是现代城市,大家都熟悉这篇论文,而这天的与
会者,除我以外,几乎都没有见过此文的作者。与慕名的同行学者见面,大
家都很高兴,所以座谈会开得很好,而所谈的,主要就是历史上的城市。
三天以前,我的另一位老朋友,英文《中国日报》总编陈砾先生惠临舍
下,他不是一般作客,而是特地转道杭州来帮助我解决一个有关城市历史地
理的困难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
期的城市》中译本的出版问题。提起此书中译本的沧桑经历,不禁令人怅然,
所以必须多说几句。
此书原版本是施坚雅在年代末期寄赠给我的,当时,世界各国的城市
学者已经发表了不少书评。我选择了美国和日本学者的书评各一篇,请人译
出,并由我加上一个引言,在《杭州大学学报》年第期发表。得到了
不少城市学者的好评。接着我和施坚雅见了面,商量把此书进行中译的问题,
于是,我组织了几位擅长英语的朋友动手翻译此书,施坚雅立刻为中译本写
了序言。在全书基本译成以后,应他的要求,我为此书写了长篇书评。记得
这是年春季,当时,我在国立大阪大学任教,而施坚雅则在东京庆应大
学任教,我们的一位日本朋友,也就是此书中的一个名篇《宁波及其腹地》
的作者斯波义信教授,当时也任教于大阪大学。月日是施坚雅的生日,
他们夫妇特地从东京来到大阪,邀请斯波夫妇和我们夫妇在大阪市中心梅田
的一家著名的餐馆共进他的生日晚宴。席间,我把即将在《杭州大学学报》
年第期发表的我为此书所写的书评《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文
的内容告诉了他。我的书评并不是一篇捧场文章,书评肯定和赞赏了一些文
章和观点,例如我对施坚雅提出的关于中国“中世纪城市革命”的观点,我
作了充分的肯定。又如对斯波的《宁波及其腹地》一文,施坚雅在此书《导
言》称赞:“斯波关于宁波城市的经济描述,在现有叙述传统中国城市的英
文著作中,很可能是最完备的一种。”我在书评中则补充了施坚雅的话:“在
我所读到的有关宁波城市研究的中文著作中,像斯波这样的论文实在也是凤
毛麟角。”但是我也批评了一些文章和观点,例如芮沃寿(· · )
的《中国城市的宇宙论》和牟复礼(· · )的《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
变迁》两文中都论及的所谓《宇宙论》,我认为这两位作者都没有懂得中国
的历史和国情。又如对拉姆科(· · )的《修筑台湾三城的发轫与
动力》一文,我认为作者没有学过地理学,不懂得地理环境在城市建筑中的
重要作用。对于我的这些言论,施坚雅听得十分出神。不久《杭州大学学报》
出版了,而且,《新华文摘》在当年第期基本上全部转载了这篇书评。说
明学术界对此书是非常重视的,可惜出版界并不完全这样。
由于此书的名声确实很大,所以有一个出版社知道我们翻译此书,立刻
欣然接受,并且列入他们的所谓“重点书”。但是当全部译稿到达他们手中
的时候,他们发现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出版以后不会有很大的
销路,“商品意识”促使他们把此书的出版拖下来,而且一拖十年。由于我
自己没有参加此书的翻译,交稿以后,以为迟早总要出版,一直没有再关心
此事。直到不久以前,朋友们下决心从出版社索回译稿与我商量之时,我才
明白,此书名声在这个出版社的总编先生眼中,毕竟敌不过“商品利润”。
于是我才写信求助于陈砾先生。陈砾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并非
历史地理学家,但是我深知他知识广博,眼光远大,又是多年与外文打交道,
或许能够给我帮助。果然,在他接到我的信后,立刻挂电话给我,由他负责
联系出版。接着,趁一次因公南下的机会,到舍下走访,说他已经找好了出
版社,把译稿和原书一起带走。在搁置了十年以后,此书与中国读者见面,
总算有日可计了。
就在陈砾先生离杭北返的次日,我收到马正林教授用特快专递寄来的《中
国城市历史地理》校稿,要我为此书作序,这就是如前所述的在几天之中我
和城市历史地理的第三次交道。接待章生道先生和陈砾先生的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