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广西昭平县古袍矿区斑岩型金矿特征及找矿模型探讨夏柳静: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南宁地质调查所南宁市新竹路 41号,广西 530022 。[摘要]通过对广西昭平县古袍矿区找矿历程的简单回顾,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斑岩型金矿体特征的归纳和研究,对斑岩型金矿的工业类型、矿床成因等的介绍,总结出斑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型、找矿模型,并介绍了找矿模型成功应用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对大瑶山成矿带今后的找矿方向和思路,以及应注意的工作方法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找矿模型,金矿体特征;斑岩型;广西昭平古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南宁地质调查所在大瑶山成矿带先后执行了一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一个广西国土厅地勘专项资金项目,一个中央财政补助项目,一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风险勘查项目,两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通过上述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对大瑶山成矿带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成矿模型及找矿模型等有了初步的探索和认识。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古袍金矿区斑岩型金矿为个例,对斑岩型金矿的成矿特征、成矿模型、找矿模型做出初步的总结、归纳。 1 找矿历程 1989 ~2003 年,南宁地质调查所对该区先后开展了 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发现该地区存在较强的金、铜化探异常;对大王冲花岗斑岩体开展金矿地表化探普查及地表地质普查找矿,认为该矿区不存在斑岩型金矿; 使用广西区地质勘查专项经费在该区开展金矿普查找矿。总的来讲,2006 年以前在古袍矿区开展金矿找矿工作的对象是构造破碎蚀变带、含金石英脉带;由于受认识上的限制,并未对斑岩体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斑岩型金矿是 2006 年10月至 2008 年1月在古袍矿区大王顶矿段开展详查工作时首次在大瑶山成矿带发现、并定义的新的矿床类型。 2区域地质背景古袍矿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大瑶山凸起东部。区域褶皱和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区域地层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白垩系、第四系。寒武系中上统地层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细砂岩、粉砂岩、硅质岩、板岩、千枚岩及炭质页岩等。区域褶皱构造以地槽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由一系列近东西向线状褶皱为主组成的大瑶山复式背斜,形成于加里东期;在台地发育阶段新形成的褶皱主要分布在区域北部,东部和南西部地区。轴向以北东方向为主;形成于印支期的褶皱主要有昭平向斜和北陀向斜。这些褶皱的形成是区内地层裂隙发育,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断裂构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五组;以近东西向、北西向构造与金矿关系最为密切; 各断裂带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在加里东期,伴有花岗斑岩群的侵入和金银矿化; 海西期表现为南升北降,引发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喷发;印支期活动最为强烈, ..页眉.. 页脚.. 表现为挤压性,由北向南逆冲,伴有基性,超基性岩侵入;燕山~喜马拉雅期活动引发酸性岩浆侵入,伴有金银矿化。由于断裂活动引起的构造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共轭次级断裂,共轭次级断裂的走向为北西与北东两组,近等距离分布,金矿床(点)多分布于各组断裂的交会部位。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而频繁,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岩体形成可为分五个时期:加里东晚期;海西~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以加里东晚期的侵入岩为主,岩体多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浅成、超浅成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