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理论文萃2012/5 于志工作改革的思考口肖华锟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科学发展观,目的是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史志工作却迟迟没有改革,好象是一块被社会忘却的荒土地,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30年前的车辙后面。由于长期没有改革,史志工作也存在和积累了许多弊端和问题,影响了史志工作的前进和发展,甚至影响了史志工作的正常开展。笔者在基层从事史志工作,就此问题谈谈本人对史志工作改革的思考。现行的史志工作的弊端 1、地方史志机构被边缘化。现在的国家史志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相当于副部级单位。级别低,这是我国史志工作的硬伤所在,亟待改革。由于从上到下的史志机构都被边缘化,往往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有的县史志机构为副科级,说话办事都没有权威,常年处于找人说好话,在乞讨中求生存的状态。有的县干脆把史志、党史、档案合成一个机构,似乎地方史志机构是多余的。尤其是县级史志机构,级别低,编制少,经费少,处于政府系统的最边缘,很难正常开展史志_T 作。2、地方干扰严重。如:河南省某县,第二轮志书编撰好后待印刷,而原任的县委书记 38—(已经调到市里任职),对志书上所写的他在任时期的工作感觉不满意,通过各种关系,强行干扰志书的出版发行。再如河南省某县,在开展第二轮志书编撰时,一些县领导认为志书写的都是以前的,没把他们写上,就出面干扰,最后干脆把已经出版的一届志书全部推翻,让地方史志办的同志重新编写。就在编纂完稿后,该书记调走了,而新来的书记又推翻了前任书记领导下所编的志书,让地方史志办的同志再重新编写。这种随意干扰地方史志工作的行为,显得极不负责。写志、修志是地方史志办的主要工作。如果前志存在错误或不足,后者只能进行修志, 而不能全部推翻。河南某县对史志干扰严重的作法,真是开了历史的先河。值得说的是,县推翻原志重新编写的作法,竟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同意,可见,地方干扰史志的情况,已经到了不得不高度重视的程度,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3、编志隐恶不书。河南省第二轮志书基本编纂完毕,笔者曾参加了一些县的志稿评审,感到这些志稿都存在着编志隐恶不书的缺陷。究其原因,一是领导者都在任或在附近, 他们在时发生的不良事情不敢书写;二是领导亲自把关,删掉一些所谓的不良东西;三是维护当地的正面形象,屏弃丑陋的、见不得咣的东西;四是写好的东西人人欢迎,写不好的东西怕引起是非,修志者也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减少负面影响;五是续志时间相隔太短,难以排除原任领导和人员的干扰。某地曾发生了村干部四人联合起来,杀害了上访农民陈重申,党中央非常重视此案,在全国公开警示,并且多次发文件告戒基层干部要吸取经验教训。然而,就是这样非常重大的恶性事件,该地方二轮志书中隐恶不书,竟然层层审查通过了。志书的重要作用是“资政”,像这样具有全,志书怎么能够存史、资政呢?编志隐恶不书已经成为现代史志工作的一大硬伤,需要进行纠正。 4、重写现志,不修史志。第二轮志书编纂过程中,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共同的特点:重写现志,不修史志。史志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写志、修志。写现志能够记载当政者们的政绩,反映他们的光辉形象,容易得到支持和重视。这是各地重写现志的原因。而修志则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