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下)(1)
BAIDU_CLB_singleFillSlot("10979");
我国内部控制规定的演变
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出现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规范中提到内部控制概念主要有三处:1996年财政部《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提到内部控制结构化概念,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善,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2001年财政部会计控制规范引用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概念;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借鉴了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中国论文联盟。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进程一览表:
时间
发布部门
规范内容
1996年12月
财政部
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1997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
1999年
证监会
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
2000年
证监会
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
2000年7月
全国人大
发布《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相应的规定,将其纳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001年2月
证监会
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证券公司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以规范公司经营行为;要求证券公司应当按照指引的要求,建立运行高效,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
2001年6月
财政部
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
2002年12月
财政部
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销售与收款(试行)》
2003年11月
财政部
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存货(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担保(征求意见稿)》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成本费用(征求意见稿)》
2005年10月19日
证监会
国务院
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国务院首次就上市公司工作批转发布文件。
2006年5月
深交所
发布征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意见的通知,揭开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的序幕
2006年5月17日
证监会
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发行人有CPA出具无保留的内部控制报告没,证监会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要求。
2006年6月5日
上交所
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6年6月6日
国资委
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年7月15日
财政部
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2006年7月15日
中注协
发起成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
2006年9月28日
深交所
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2007年6月30日前,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均要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通过上面列的这个时间表,我们不难发现,从1996年到2005年间总共颁布了10次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在2006年这一年间,与内控相关的法规就出台5次,并同年成立了2个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委员会。而这一连串法规的出台或多或少都与SOX有关,因为从2006年7月15日开始,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执行《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这意味着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直接受到了美国法律的约束。
从上面的列表我们发现,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政府、证监会和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内部有关法律、法规和指引来推动。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全国人大和财政部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1996年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0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以及2001年到2003年陆续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都属于这一层次。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中国企业关于内部控制概念的植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作为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的监管机构,中国的证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