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县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是指对涉及安全生产领域各类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其他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场所、部位、建设项目、设备设施和活动(范围见附件1)进行风险排查、评估和管控等工作。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坚持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属地管理的原则。(二)工作目标建立各类风险点查找、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责任等“六项机制”,规范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基本流程,提高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安全风险管控闭环管理。二、主要任务(一)。风险点又称危险因素、危险源,是指本身具有危险性,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危险性,存在着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风险的场所、部位、状态和活动。。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根据各自实际,依托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整合综治、消防、环保等网格化管理资源,以网格化、全覆盖的方式,合理划分风险点查找的最小单元(地理区域、单位、设备设施、作业或活动场所、某项活动等),明确每个单元的范围和风险点查找工作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查找责任。。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辖区、行业领域风险点的查找工作,要分行业、领域和场所(各行业领域和场所分类见附件1),依照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科学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参考格式见附件2),作为网格单元具体组织开展安全风险点查找的依据。。(1)考虑外部动态变化。风险点查找的范围应覆盖所有区域,所有设施和场所,覆盖所有人员的活动;在实施查找时,应充分考虑外部情况变化对风险点的影响,认真分析平时条件、特殊时段、特殊自然条件下不同风险点的出现;以及同一风险点在不同外部条件下,出现不同的风险,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2)考虑内部动态变化。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变化特点,合理制定工作周期,反复开展风险点查找工作。原则上各层级、各单位应结合隐患排查治理活动,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面的风险点查找工作,并对风险点清单进行同步更新。当环境、设施、组织、人员、活动等发生变更时,要随时对相关风险点开展重新查找工作。在策划、筹备可能涉及群体性安全的活动或进行重大的设施、环境变更前,应提前开展风险点查找工作。(3)社会联动查找风险。查找风险点工作要依据《安全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层层组织发动基层群众和单位员工,自下而上全面开展;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并通过网络、移动通信等方式和建立网格QQ群、微信群等形式,建立稳定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接收社会公众提供的风险点信息。(4)规范填报查找结果。各层级对下级提交的风险点信息,经筛选、确认、分类汇总,填报风险点清单。清单要全面动态反映本辖区、行业、单位内风险点的部位、状态等,清楚描述每个风险点的产生条件、表现特征,初步判定风险类型和等级,以及在风险一旦失控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后果等。(5)规范精准录入信息。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单位要将确认后的风险点清单,录入风险点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点信息采集、审核、报送流程图详见附件3)。根据风险点的变化情况,做好动态实时更新,为后续开展风险研判,进而有效管控各类风险提供基础。(二)风险研判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对风险点查找阶段发现的风险应进行分类、分级,实时调整风险等级,逐级核定风险级别,并及时公告风险信息,提高风险研判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以便对各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于查找阶段提交的风险清单,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分类标准,分行业、领域和场所(见附件1)对风险进行分类。。(1)对于风险点查找阶段发现的风险,综合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点按其风险大小由高到低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等级(见附件4)。每个风险点分级结果录入风险点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专门建档。(2)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分级工作由本单位组织实施,其他场所的风险分级工作由所在乡镇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也可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实施。(3)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及生产经营单位及时核定风险级别,形成清单报上一级部门和单位。。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单位针对风险点的动态变化,须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实施动态评估分级。(1)风险点自身发生变化;(2)风险点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