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2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论语.pdf

格式:pdf   页数:1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论语.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论语.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语导读》一书,为研究须知与具体内容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引导阅读,
多所介绍,近于一般著作的导言、绪论和提要,由我写作;后一部分是原文
简释,由跟我治学多年的吴瑞武同志选注。
自序
我只想约为数点,略提一下:
一、本书分为主附两编,主编(上编)是我写的《论语寻读》,附编(下
编)是吴瑞武同志写的《论语类编简释》。要知道,《论语》一书在中国古
籍中最为杂乱,连我读《论语》至今已八十多年,也苦于无法完全知道哪几
句话哪几段话是在哪一篇中。我写的《论语导读》与吴瑞武同志写的《论语
类编简释》,就是首先解决了这个二千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
是阅读《论语》最为方便的一本书。但在读者应当注意到的是:主编第十一
章与第十二章是以有关的句为主的《论语类编》,而附编全部却是以有关的
章为限的《论语类编》。这是二者同中有异的地方。
二、主编最为重要与篇幅最长的有二章:第十一章是我试图具体分析其
所有重要思想的主次地位问题;第十二章是我敢于试图具体分析其思想的精
华与糟粕的问题。以上二章引文出处的数字,全沿用杨伯峻先生著《论语译
注》。
三、我把《论语》全书归纳为若干问题,以《论语》证明《论语》,是
一种最为可靠的直接证据,深盼今后学者也根据《论
语》原文展开争鸣。
四、主编从第十章到第十五章都是我用力最多的部分。
五、我也提出研究《论语》须知的其他有关各种问题,如第一章到第九
章。
六、我一生研究孔子《论语》的心得,几尽收于此主编中,自认可以作
为一种总结。希望至少也能达到古人所说“虽不中,不远矣。”
七、主编引文有些改为相同的今语(通用字),有些附入自己的筒释,
在于避免写成长文,多费篇幅。各处引文也尽可能地避免重复。
八、我的治学态度,以对孔子的《论语》而论,既反对复古主义(国粹
主义)的全盘肯定,又反对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而要一分为二,古为今用,
发扬其精华部分,批判其糟粕部分。
九、我对现代学者注释《论语》的著作,只是指出其不足不安之处,要
使今后读者不致误从,而不是好辩好批评他人。例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
注》,读的人可能较多,它的优点是比较通俗易懂,可也有不少地方解释欠
妥,我只指出其一部分而已。
年月蔡尚思写于复旦大学
出版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根深叶茂。今天的中青年同
志,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继着这一宏富的历史遗产,因此,对千百年来的
传统文化用新的方法进行反思和扬弃,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发展中
国文化,让它在“四化”建设和世界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是广大青
年应尽的历史责任,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要正确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扬弃,必须从直接阅读古代文化要
籍入手,面对这些要籍,不少中青年同志苦于有关文化修养的障碍,亦苦于
时间、精力的限制,无法深入中国古代文化要籍的堂奥探幽致远,因而谈不
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反思和扬弃。基于此,我社决定为广大中青年
同志编辑出版一套《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这套丛书从中华文化的“根”
出发,撷取其中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著作,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语言文字等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重要典籍,分册导读,使广
大中青年同志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了解、深入中国文化的主
要典籍,取得较大收获。
这套丛书,重点在“导”,要通过这套丛书引导广大中青年同志正确学
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引导他们深入发掘曾长期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
界文化史上放射出璀璨光芒的文化瑰宝;引导他们辨别和扫除窒息人心的文
化毒素;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每本要籍导读的作
者,大都约请对该古籍素有研究,成绩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第一流专
家担任。
丛书每种一般不超过二十万字,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导言,
这是全书之重点,其中不仅要介绍该要籍的作者与全书概况,而且要介绍这
部书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并着重从方法上对读懂要籍
给予具体指导,即讲解清这部书怎样才能读懂,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将告诉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这部书的途径和应当阅读的有关著作。第二
部分是该要籍的精选和简注。导言和简注不仅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
时亦要反映导读者多年的研究之心得并适当吸取当前学术界的最新成果。
本丛书由著名文化史专家蔡尚思先生担任主编,并由蔡尚思、陈子展、
谭其骧、顾廷龙、胡道静、黄葵等先生组成编委会,负责指导丛书的工作。
总之,本丛书希望搞出新的风格和特点来,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帮
助解决广大中青年的学习难点,也为建设和发展中国文化贡献一份力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