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无锡市十二五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无锡市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无锡市十二五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发展方位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突出转型发展主线,按照建设“五中心”和打造“五名城”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无锡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朝着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 2010 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750 亿元,在 2005 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年均增长 % 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按常住人口计算) 达到 1378 0 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 亿元, 年均增长 % ;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511. 9 亿元,年均增长 23% 。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平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预计 201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 :: 调整为 :: 。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比 2005 年提高 个百分点。高效农业面积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提升到 %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微电子、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达到。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建设创新经济领军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预计 2010 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 ,比 2005 年提高 个百分点;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 82390 件,是“十五”期间的 倍。引进海外归国领军型人才工作开创全国先河,落户“ 530 ”项目超过 1200 个,集聚海归高层次人才 6000 多名;累计完成政府主导的“三创”载体 500 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 3400 多家,涌现了尚德太阳能、美新半导体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无锡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传感网高技术产业基地、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行列。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城乡规划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优化了区域功能布局, “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确立。连续实施“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城市快速路网系统基本建成,苏锡高速公路、锡张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道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 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高速铁路无锡段和苏南运河三级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城区防洪工程达到 200 年一遇标准,城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开工建设; 完成苏南( 硕放) 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 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机场; 无锡(江阴)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00 万标箱。加快推动“五个新城”、“五个园区”、“五个街区”、“八个博览园”等一批功能性载体建设,全面启动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建设,市民中心建成投用。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城市化率达到 68% 左右。大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活动, 组织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和十大强农惠农工程, 农村五年基本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突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无锡太湖保护区建设, 深入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和环保优先专项行动计划, 切实加大减排力度, 全面实施蓝藻打捞、底泥清淤、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各项措施,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在 2005 年基础上,五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削减 20% 以上,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 32% 以上。五年累计关停“五小、三高两低”企业 1900 多家。建成长江供水工程, 形成双水源供水格局, 保证饮用水安全稳定。基本形成污水处理厂、主管网、排水达标区建设“三个全覆盖”。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预计全市林木覆盖率达 %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 , 分别比 200 5 年提高 和 个百分点。无锡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行列, 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城市群。改革开放继续纵深推进。坚持市场取向原则,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全力实施改革攻坚七项重点工作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 被评为“中国改革优秀城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促进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聚。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 。实施社会事业“四分开、两分离”改革,完成了建设、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园林“管办分离”和广电、报业集团“宣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