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江苏省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印晓燕212300【教材简解】《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首先通过商店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买东西要用人民币,又分两个层次展示了1元和小于1元的纸币和硬币,供学生认识。在购物活动中教学1元=10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想1角等于几分。在“试一试”中通过换钱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认识。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换钱和模拟购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在购物情境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在取币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重点、难点】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难点:各种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玩数学、玩中悟、快乐学数学”的理念。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采用童话故事情境作为手段,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发现问题。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老师学会放手,引领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积极地去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快乐地参与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设计思路】:故事穿针引线,在趣味情境中快乐学习。本节课以故事为主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在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中获得初步的购物经验。让学生学会用多种付钱的方法去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了开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提供展示舞台,在生生对话中共同提高。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咱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来学习数学知识好吗?2、结合课件讲故事:有一天,喜羊羊和它的伙伴们开展了一次“羊羊运动会”!运动会结束了,村长要给得奖的选手发奖品了。可是,村长遇到了一个难题,得奖的选手要的礼品各不相同。喜羊羊爱踢球,它想要一个足球;美羊羊爱美,想要一束漂亮的鲜花;而懒洋洋呢,嘴巴最馋了,想要美味的蛋糕。村长一下子找不到这么多奖品,它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忙想想办法吗?(发钱)3、谈话:对,发钱最好。有了钱,小动物们就可以买到他们各自喜欢的东西了。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4、谈话:对,在我们中国把钱叫作: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认识人民币的面值。(1)谈话:小朋友们,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