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于连——悲剧的野心家有人认为,于连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在于连所生活的物欲时代,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侵蚀着人性,特别是腐蚀着人的灵魂、信仰。宗教信仰的丧失,一方面意味着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灵魂无所归依。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物欲世界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于连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并继承了其时代精神。他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但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阶级的偏见、矫饰的习惯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极大,促成了他“虚伪”与“真实”的双重性格。当于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揭发了他。结果,德・拉莫尔侯爵取消了于连与他女儿的婚姻。气愤之极的于连开枪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于连面对接受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还是玛蒂尔德小姐的救援,最终他选择了纯洁与真诚;面对获救的希望和人格的完善,最终选择了人格的尊严;面对依附于别人可以生存下去的可能和真实一次却生死难料,最终选择了真实,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等于选择了死亡。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虽然司汤达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于连的“成功”是暂时的,最终的悲剧是必然的。贵族阶级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门阀观念的僵死,顽固严密地禁锢着当时的社会,他们决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而对于连而言,最后他所表现出的“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的崇高悲剧精神和被砍头的结局,却使他抛弃幻想,走出假象的陷阱,恢复真实的自我,展示了一个平民冒险家的尊严。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在咪列诺的豪华的客厅里,他曾想如果把这里劫来的财产分一半给他,他也不会要。与德%瑞那夫人分别时,这位夫人要将数千法郎送给他,他愤怒地拒绝了。他对德%瑞那夫人说:你是否愿意使我们的爱情变为可憎的回忆?他不需怜悯,也不容玷污爱情,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他争的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