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十一篇
商业银行风险经济
学分析与防范原则
第一章商业银行风险经济学分析
第一章商业银行风险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商业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不对称性分析
一、商业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分析
马克思较早地提出了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他认为:金融体系加速了私人资
本转变为社会资本的进程,但同时由于金融资本家夺取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
资本分配能力,其本身也沦为引致危机的最有效工具。金融体系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前
提是人们对商品内在精神货币价值的信仰,决不能脱离实物经济,但金融资本家的趋利
心、虚拟资本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却为信用崩溃提供了条件。
凡勃伦进一步发展了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最终导致了社会资本所有者的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着周期性的动荡力量,这些
力量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
!"#" $ !"%% 年的大危机促使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
费雪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经济扩张过程会通过债务融资来实现,其中
重要途径是银行贷款,从而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物价水平进一步上升,从而进
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
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债务—通货紧缩的过程,并造成金融体系的内在脆
弱性。
明斯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内在特
性将使他们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金融中介的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造成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明斯基将借款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抵补性企业,他们
只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流量作抵补性的融资,他们是最安全的借款人;第二类是投机性
—!%"% —
第二十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经济学分析与防范原则
的借款人,他们根据未来资金的状况来确定借款数额和借款期限:第三类是高风险的借
款企业,他们借款用于投资期限很长的项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都无法运用投资
收益来偿还贷款本息,而需要滚动融资来支付贷款本息。以经济繁荣时期,随着经济的
快速发展,在借款人中后两类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比较安全的第一类借款人的比重越来
越小。随着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这些比较危险、贷款数额较大的企业将难以按期偿还
贷款,造成巨大的银行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性分析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参
与者掌握的对所要交易对象的情况在量和质上不相等,某些参与人拥有某些信息而另
一些参与人不拥有,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凭借信息获利。如在旧车交易中,卖方
对旧车的性能、存在问题等各方面信息的了解程度要大大高于买方,他可能开出较高的
价格,获利的可能性就很大。信息不对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
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
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
的市场失灵称为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指由于一方监督对方履行交易合约的成本
太高而产生的违约风险称为道德风险,由于监督成本太高以致超过监督收益,信息优势
方有可能按照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来履行合约,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对方
的利益。
根据非对称信息论,市场上的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卖方有较
完全的信息,买方信息却不完全。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者比投资者更多地了
解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因此管理者比投资者具有一定优势,投资者只能通过管理者发
出的信息间接地评价市场价值。而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中,认为
企业是在所有者(股东)的利益驱使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经营的古典理论,越来越
让位于股东与经理之间呈现“合同”关系的“委托—代理”理论,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发展
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风险、利益和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抉择,构成两者
的不对称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在修正一般均衡理论时认为,经济决策环境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大量的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完成的。信息的增加,只能意味着不确定性的
一定程度的减少。阿罗分析了不完全市场和经济行为人信息非对称问题,认为只要经
济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就会存在通过获取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的可能性。在不确定性的
环境中,信息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减少不确定性就
是一种经济收益。人们可以通过花费一定的资源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减少经济活动
中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不完全决定了经济主体的有限预期,即经济主体不可能实现完全预期。经
—$#"! —
第一章商业银行风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