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区域经济学》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区域经济学》论文.doc

上传人:sdnmy78 2020/5/20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区域经济学》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装订线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经济学院期末考试卷《区域经济学》学号:201121050153:康班级:2011级经济班成绩:评语:考试题目:飞地经济模式考试形式:学术论文(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论文)要求:符合当前经济热点,论点鲜明,论据确凿,有一定实用价值;结构严谨,逻辑合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飞地经济模式摘要:飞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将政治意义上的飞地概念引入到经济领域,分析两个区域在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较大的背景下两者如何各取所长,达到双赢的一种发展模式。本文从飞地经济理论产生背景及其理论渊源出发,通过分析其基本特征和产生条件进而揭示出飞地经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飞地飞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聚集效应一、飞地经济产生背景及原因1、背景飞地经济”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容上相互联系的地区。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飞地经济”并非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区域协作形式,早在十五世纪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时就已产生,只是当时没有“飞地经济”这一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史足以说明这一点,可以说西方殖义者是最早“飞地经济”的实践者。我国地最早出现“飞地经济”这一经济术语始于2004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20多年,主导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并存。东部沿海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塌陷的”中部、落后的西部以及背着“包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使得沿海城市或区域成为国外企业的海外飞地,飞地的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经济缺乏密切联系,同时还频频遭到国外对华的贸易报复,最终给当地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2、原因分析按飞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1)集约用地型。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它不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2)优势互补型。该类型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典型案例如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合作。(3)产业梯度转移型。该类型中,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往往飞出地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但由于飞出地商务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有一部分产业需要外迁,此时飞地经济工业园成为首选之地。转出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基地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飞入地的成本优势。二、飞地经济的理论渊源飞地概念主要是建立在“增长极”理论和飞地及飞地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曾经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Polesofgrowth)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并经过其他几位如罗德文、布德维尔等经济学家完善而成。“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