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5
文档名称:

【文史】中国通史.doc

格式:doc   页数:2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文史】中国通史.doc

上传人:1017848967 2016/3/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史】中国通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出版说明前言自序绪论上编中国文化史第一章婚姻第二章族制第三章政体第四章阶级第五章财产第六章官制第七章选举第八章赋税第九章兵制第十章刑法第十一章实业第十二章货币第十三章衣食第十四章住行第十五章教育第十六章语文第十七章学术第十八章宗教下编中国政治史第十九章中国民族的由来第二十章中国史的年代第二十一章古代的开化第二十二章夏殷西周的事迹第二十三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二十四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二十五章古代社会的综述第二十六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二十七章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二十八章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二十九章前汉的衰亡第三十章新室的兴亡第三十一章后汉的盛衰第三十二章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三十三章晋初的形势第三十四章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南北朝的始末第三十七章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第三十八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三十九章唐朝的中衰第四十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四十一章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四十二章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四十三章北宋的积弱第四十四章南宋恢复的无成第四十五章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第四十六章汉族的光复事业第四十七章明朝的盛衰第四十八章明清的兴亡第四十九章清代的盛衰第五十章中西初期的交涉第五十一章汉族的光复运动第五十二章清朝的衰乱第五十三章清朝的覆亡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国出版说明吕思勉( 1884 — 1957 ),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 字诚之, 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 1923 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 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 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 勤于著述, 其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在当时得风气之先,《吕著中国通史》堪称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此书由开明书店于 1940 年出版上册, 1945 年出版下册。出版后甚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曾数次重印。可惜当时正值多事之秋,此书的作用和影响很快被独裁、内战和饥饿所掩盖,以致绝版。本书原上册为文化史,其中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范围广博,取精用宏,多独到之见,足资当今学人借鉴;下册为政治史, 叙述简明精当,脉络流贯,议论风发,对一般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决定将《吕著中国通史》重印出版发行。为方便读者,我们将此书原来的上下两册合并,按其内容分为上下编,上编称《中国文化史》, 下编称《中国政治史》, 并将注释形式统一为文中夹注。为保留此书原貌, 在重印时, 除将繁体竖排本改为简体横排本,以及将因明显排印致错之处予以改正外,其余的一切,如当时的概念、称谓以及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部分历史所作的叙述等,均未改动。 1983 年, 杨宽先生曾主持过“吕氏史学论著编辑组”的工作, 并写过一篇“出版说明”, 对此书作了很好的评介, 现改为本书的“前言”, 全文刊出, 以期对广大读者研读此书有所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先生先后曾著作两部中国通史: 前一部称为《白话本国史》, 1923 年9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 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 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 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 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 夹叙一些典章制度, 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 上下不够连贯, 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 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作者当时在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