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贾宝玉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它是由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就而成的,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预示着封建制度必将走向灭亡。而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成就就是突在人物的塑造上,《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贾宝玉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个,他的身上有叛逆精神,表现为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等等。但他毕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比如他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的主要方面有时不持反对态度,对于父辈和贾母等人十分顺从,对于忠君和孝亲十分重视,与年轻女子的交往是讲究平等的,但有时还会摆出少爷姿态对待他们,最后与黛玉的爱情也无法坚持的走下去,种种迹象表明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叛逆中有妥协倾向。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妥协性,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解读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在我眼里,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异类”的存在。贾宝玉的形象异于过去任何一部白话小说出现过的男性主人公,身上不带有才子式的酸腐,例如侯方域,不带有士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例如贾雨村,也没有绿林好汉的满身匪气,例如李逵,他是一个贵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公子哥,每日无事闲闲,在女儿堆里混日子,漫天的姐姐妹妹地乱叫,偶尔开诗社同姊妹们作诗饮酒,也不争甚名次,得了最末次也自认为应该,这样一个贵公子式的人物,却认为女性要远远比男性尊贵得多。这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当中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那么,贾宝玉的异类表现在哪里呢?其一,他不喜读书上进,对科举考试之路不感兴趣,连摆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都不肯。凡读书上进的人,他就起个名字叫“禄蠹”(第十九回)。对科举考试必备的八股时文本领,他也“平素深恶此道”,认为“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并非不聪明,平时也是杂学旁收的,但竟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因此,“除《四书》之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三十六回)乍看起来是一位不愁衣食、不谙世事的少年的狂悖言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作为曹雪芹着力刻划的主人公,其言行必然不是偶然出之、任意为之的。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束缚与残害,八股文的呆板僵化与桎梏性灵,以《四书集注》为考试唯一根据形成的思想控制,不能不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大痼疾。这一点,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惊叹于雪芹批判之深刻与机智。童言无忌,还是狂言可恕,读者自有会心。其二,轻视封建主义的伦常纲常,又顺从父命崇尚皇权。封建主义的根本是忠君和孝亲。这两条宝玉十分尊重,是一点也不含糊的。宝玉讥笑过“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道德,然而他又是用君权神圣、君权无上来攻击“文死谏、武死战”这种思想的。他说:“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他对升官发财不反感,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贾政升郎中这点小事就把他喜得无话可说,他愿意接受封建的“纲常大体”的教训,并且稍经人指点就有醒悟之意,他拜倒在封建礼教的脚下,在大官僚面前竟低三下四,磕头跪拜。而孝亲这一条,宝玉也做得周到,父亲不在书房,他骑马经过父亲书房也下马,心情不好时就决定不走书房前,而非路过前面而不必下来,对于这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