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堂纪律文献综述学院:数信学院班级:11级数学1班姓名:马丽珞学号:1107010003一、前舌课堂纪律作为保障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规范、个人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的主体性凸显。而我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倡创新,给个体更多的发展空间。社会和教育的变革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课堂纪律,以有效的达成新课程的目标。二、正文课堂纪律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将其定义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利行为。所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中认为课堂纪律是指课堂中使学生从事正常学习活动并限制无关活动的准则或控制力量,既是保障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美国早期的研究者认为纪律有两方面的含义:学生的违纪行为和教师帮助学生规范行为的行为。不管如何界定,我们对•于课堂纪律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课堂纪律的制订是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第二,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外力约束;第三,课堂纪律需要内在的认同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课堂纪律进行研究时对课堂纪律进行了分类,波里奇根据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学校纪律问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我国的张大均、郭成也倾向于按照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他们认为,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具有捣乱性和破坏性,易于引起重视;而退缩型问题行为主要以消极、服从、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和课堂纪律的干扰性不明显。此外,波顿将学生的课堂的不良行为分为个体水平和集体水平两类;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把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布罗菲等提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属于教师的问题、属于学生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六种:一•是隐蔽性违纪行为;二是轻度矛盾冲突;三是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等;四是不服从教师;五是扰乱性行为;六是恶作剧。由此可见,中外研究者对于课堂纪律的分类是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影响和不同表现来进行的。这些分类方法,对于考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我国的课堂纪律现状有课堂的地方就有课堂纪律,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课堂纪律进行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安静少了,热闹多了,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但小学生的课堂纪律存在着一下几点较为明显的问题。1、 学生不集中注意力现象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余同生教授对深圳市罗湖区参加暑期继续教育的138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小学生的课堂迁纪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是最主要的课堂违纪表现,也是教师最关心的课堂问题。这一问题是属于内向性问题,内向性问题行为是指不易被察觉、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威胁的退缩型行为,它不会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秩序,但是对IH身的长进,教师的综合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甚至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