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关于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doc

上传人:小雄 2020/6/12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摘要:教师幸福是教育幸福的前提。教师只有感受到职业幸福,爱岗乐业,才会产生从业的满腔激情和不竭动力。分析影响高职教师幸福的因素,提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同时惠及高职学生,促进他们的幸福成长。关键词:高职教师幸福感职业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45-02一、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教师的总体幸福感并不高,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与任课教师、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上存在一定差异,职业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与教龄有一定关系。现实生活中,高职教师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为数不多,主动追求和创造职业幸福的教师则更少。有相当部分高职教师时常经受着各种压力的侵扰,职业满意度低,缺乏成就感,存在程度不等的职业倦怠和转行念想。二、,附加了太多额外荣耀与绚丽,如“春蚕”、“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灵魂工程师”等。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背景下,教师被祭上了“神坛”,承载着社会太多要求与期待。同时,社会过多强调教师的奉献、付出,而漠视其生活情感需求,导致其职业角色的断裂与失衡,加之自我认知偏差,劳动付出与社会地位和物质报酬(待遇)不对等,引起他们的巨大精神负担,引发其对道德目标的冷漠等不良情绪。职业程序化、草根化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弱化高职院校大多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繁杂而重复。艰巨的招生压力、沉重的教学任务、不停的调研、检查、评估,过度的社会期望,再加上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造成了他们的心力憔悴。特别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职业院校的招生艰难、生源质量整体下滑、教学管理难度加大、毕业生对口就业矛盾凸显,等等。这些给本来生存方式就单调、机械的高职教师雪上加霜,使不少教师失去幸福的源泉,失去信念和追求,必然带来人生价值的偏移和对职业的抵触与反叛。职业功利化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在工具理论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忽视了对主体生命的关怀,忽视了对人本真存在的价值诉求。在高职院校主要表现为:教师聘用制度的条目化、管理制度的刚性化、考评制度的工具化。虽然完备的制度管理有利于改变原来的身份管理,推进岗位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但过分强化功利性的竞争和岗位考核的量化,必然出现教师为了应对各种检查、评估、考核等而忽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质量提升,造成工作低效、情绪压抑、职业焦虑和倦怠,缺少了心灵的自由、情感的舒坦、行为的机智。当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人格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等,也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三、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合理化建议在各种文化交汇、主流价值缺失、传统与现代冲突、个性充分张扬的信息时代,不少高职教师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幸福指数不高,职业幸福感下降。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个人看法,旨在唤醒社会、学校和管理者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促进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育人质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