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解读阳军生——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电话: ********** 邮箱: ******@csu. 2016 年12月30日主要内容修订背景及意义主要修订内容主要条文及重难点解读 1) 随着大量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病害加固经验的积累,“现行规范”需要充分吸取实践经验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提高对养护工作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水平。通常指用作地下通道的工程建筑物。 2) 截至 2013 年年底,我国公路隧道通车总里程已由 2003 年年底的 1001 公里( 2175 座)增长到 公里( 11359 座),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隧道大国, 积累了大量的隧道养护经验。 3) 原《规范》是2000 年开始制定、 2003 年施行的,当时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刚刚大量出现,公路隧道养护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较缺乏,公路养护技术体系还未形成,原《规范》制定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规模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吸取实践经验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 提高对养护工作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水平。一、修订背景及意义 4) 近年来,一些新型结构和大量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公路隧道投入运营,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特殊检查、评价和处治内容及要求,例如:水下隧道、高寒隧道、棚洞半隧道等。 5) 随着无损检测技术和远程传输技术日益成熟,一批新型检( 监)测技术不断涌现并得以应用,“现行规范”需要补充纳入之,例如:摄影技术、激光扫描、地质雷达、 CT 扫描等。 6) 公路隧道病害检测及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 不利于养护决策和方案的制定, 应对不同类型病害指标及评价标准进行完善和规范化补充。 7) “现行规范”缺乏应对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养护内容。一、修订背景及意义 8)“现行规范”关于机电工程养护的部分条文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指导机电设施养护工作的开展。 9)“现行规范”在养护人员、机械配套、管理等方面缺乏规定要求。一、修订背景及意义因此,交通运输部在 2011 年启动原《规范》的修订工作。新《规范》编制组以提升公路隧道运营安全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兼容并蓄,立足于国内公路隧道养护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同时适当吸取国外经验及成果,开展了全面修订工作。 修订原则二、主要修订内容本次修订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要求加强预防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对于降低隧道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设施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直接体现。公路隧道在一些严重不良地质地段、重大结构病害或隐患处,易发生结构失稳、突泥涌水等事故,为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重大不良地质地段、重大结构病害或隐患处开展运营期长期监测的规定,对于防范突发性的结构失稳和病害调查及处置方案制定均有重要作用。 修订原则二、主要修订内容新《规范》主要通过养护检查、清洁维护、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保养维修、运营监测等方面规定达到预防性养护目的, 根据调研意见,主要体现如下: ( 1) 从检查内容、检查频率出发,将日常巡查从日常检查中分离出来,将日常检查调整为经常检查; ( 2) 增加了清洁维护的覆盖范围,如考虑到诱导灯、轮廓标等设施对运营安全和节能的影响,增加了对其清洁的要求; ( 3) 强化了定期检查的要求,明确了定期检查应进行结构技术状况评定的规定并给出了方法。引入养护分级理念,合理配置养护资源。在现行公路养护技术标准体系中虽然没有“养护等级”的概念,但实际不同技术等级公路的养护频率、人员、机械配备、经费都不一样,在养护技术标准上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养护分级。新《规范》在确保不降低养护质量、更合理使用养护资源、实现规范化养护的前提下,提出公路隧道“养护分级”标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公路技术等级、交通量、隧道规模等因素,创建了“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定方法”,这在业内乃至国外都是没有的。二、主要修订内容 修订内容 提出了隧道养护等级分级方法二、主要修订内容 提出了隧道养护等级分级方法 按照养护等级,对清洁频率和检查频率进行了调整二、主要修订内容⑴日常巡查频率宜不少于 1次/天,可与路段日常巡查一起进行⑵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