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感咳嗽理论探讨与桑菊饮应用体会姓名:李民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内科学指导教师:王琦 20070501 中文摘要 l 中支:摘匿 1前言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内经》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外邪犯肺或内脏功能失调,均可到致咳嗽。其中外感咳嗽在临床临床上很常见,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因此,探讨外感咳嗽的中医治疗理论,有现实意义。中医的外感咳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虽然本人在临床学习的时间不多,但在这期间最常见过的是外感咳嗽病人。这三年来,在导师王琦教授(东直门呼吸内科医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对外感咳嗽及其常用方桑菊饮有了新的认识。于是通过本论文整理出临床咳嗽常用方(以热性咳嗽方为主,桑菊饮为热性咳嗽方之首选方)及临床活用例。 2理论体会 。外感咳嗽为感受外邪引起,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以及暑湿咳嗽(三仁汤证)。在北方地区(北京及东北三省)暑湿咳嗽罕见,但临床仍能见到。内伤咳嗽是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而成,是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症状之一,与肺、脾、肝、肾四脏有关。 。有声无痰的称为咳,无声有痰的称为嗽。由于咳与嗽很难截然分开,所以一般通称咳嗽。咳与肺阴虚有关。或大部分发生于阴虚型体质。嗽与肺、脾生理功能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或大部分发生于易生痰的痰湿体质。 。单看咳嗽症状很难区分寒热,必须结合兼症才能辨别出寒热。 。分别为新外感咳嗽、内外合邪所致咳嗽、 2 外感咳嗽理论探讨与桑菊饮应用体会 ,寒热的区分是最基本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虽然分为寒热咳嗽,但临床很少见单纯寒性咳嗽或单纯熟性咳嗽。只存在热重还是寒重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寒热并存。由于寒热之转化迅速,所以也可以根据疾病发展程度判断寒热之轻重。王琦教授治外感咳嗽时,常寒热药物并用。是借鉴了施今墨教授的“三比七”理论。例如药物配伍时,七为寒药,三为热药或三为寒药,七为热药。 “火郁发之”论在外感咳嗽中,最常兄的是肺郁热后出现“火”的情沉。肺主宣发、发散,但肺郁热时,宣发或发散作用受限制而出现发热、剧烈咳嗽甚至咳喘等症状。发散此郁热之治法为“火郁发之”法。 、止咳法的情况下,要注意调节气机作用也可以达到止咳的效果。刘河间·《河间六书》也曾说过:“治咳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肝主疏泄功能恢复,可以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恢复。肝肺升降正常,则气顺无碍;如肝气不升,则肺气难于肃降。使肝和肺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治法称为调肝理肺法。 ,反之, 其他脏腑病理状态也可以影响肺,所以治疗外感咳嗽时也要考虑它脏腑的因素,考虑其它脏器的病理状态,而不仅独治肺脏。早在《内经》就有相关记载, 《内经》:“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合方是非常有用的。因外感病之变化极快而难预测寒热之变化,所以根据外邪侵入机体的途经而制定处方。合方的目的在于以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疗效。 3结论治疗咳嗽首先要掌握咳嗽的性质。既要区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景岳全备》记载“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己,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一般说来,外感咳嗽多有明显的致病原因,病因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所致,其中以j)(L寒、风热、燥邪为多见。外感中文摘要 3 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其特点为必兼表证,多属实证。其次要区分寒与热,辨别寒热之后,再根据寒热之轻重来选择不同的方药。如在外感咳嗽寒热药物并用论中所述,在临床上几乎无纯热纯寒咳嗽,通常都是寒热错杂,因此治疗时必须寒热均要顾及到。另外,也要重视兼症,根据兼症来辨别病人的总体状态,再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在咳嗽的兼症中最关键的是有痰无痰。在临床治外感咳嗽时最常用的方剂是桑菊饮。桑菊饮是治风热咳嗽的代表方, 但是通过适当的加减也可以治风寒、风燥、痰热等多种外感咳嗽。甚至有时候治内伤合并外感咳嗽也可以应用桑菊饮。桑菊饮是治外感咳嗽的佳方,但是每次治外感咳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中医的精华就是辨证论治。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