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ever)又称体温过高,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肿瘤热感染性发热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出血、肾损害)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带喙库蚊)6急性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7斑疹伤寒(体虱)8急性局灶性细菌性感染9败血症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组织损伤及坏死产物性发热 (2)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3)产热、散热异常(4)中枢性发热(5)致热类固醇性发热(6)其它:如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可引起发热。三、肿瘤热也称为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一般无规律性,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异常的化验检查结果,发热时轻时重,℃,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就有发热症状。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低热中等热:℃~℃,多见于急性感染高热:℃~℃,见急性感染;高热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过高热:>41℃发热时相大致可分为三个时相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发热分期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畏寒、颤抖。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转状态,因皮肤血管开始扩张,,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3、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水平,体温趋于正常。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人大量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