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述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摘要:随着信息文明到来,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已经成为被网络包围一代。网络给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暴露出其在伦理道德方面脆弱性。本课题以网络道德问题为切入点,针对网络中种种不道德现象对大学生展开调查。从网络隐匿性、协议性、分层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向性论及网络道德教育必要性并从主体意识、道德责任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信息文明将我们推进了一个伟大时代,“假若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100万年假定为一天,那么这一天前23个小时,人类交往与合作发展都是空白,一切重大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最后7分钟”’而我们则有幸生活在这“最后7分钟”。科学家把信息文明核心定义为变“空间位移”为“数字位移”,所以今后我们大多数生活就可能在网络上进行,这从最新研制USB厨房用具趋势我们就会发现。但是,网络以及网络文明发展在给我们展现了美好“数字化生存前景”同时也导致了各种病态网络社会现象。它在塑造优秀文明伊甸园同时,也开启了潘多拉盒子,从而给我们人类文明蒙上看一层厚重阴影。网络道德问题也提出也正是基于此。所谓网络道德问题,就是指网络机构与那些游弋于网上公众制造或发布、通过网络传播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内容。它以文字或音像形式表现出来,随着上网者对网站访问得以传播。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在其所著《数字化犯罪》一书中指出,网络“经历了长期痛苦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他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着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与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避风港。”在这个鱼龙混杂虚拟空间里,网络像个监狱本来是偷钱包进来,出去就什么都会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就此现象概括出了隐私(privacy)、盗版(piracy)、色情(pornography)、价格(pricing)、政策制定(policing)、心理学(psychology)、网络保护(work)网络理论问题,也就是黄、黑、假、诈、毒5字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随着人们交往物质手段以及交往方式发生变化时也自然会发生某种程度量变与质变。在网络社会超时空、虚拟与数字化交往中,人们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松弛禁忌压力以及伸缩自如地表现意见机会空间,从而使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诸多规范逐渐失去原有约束力,而要求有一种新伦理道德出现,而这种网络道德其实也是基于原有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延伸,并带有自身自主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等特点。随着网络普及,在大学校园里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电脑,据我们课题小组了解在大学里最不能忍受事之一就是断网。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与留级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与看碟片。上海大学205名退学与转学生中,至少有1/3学生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导致成绩下降,并不得不退学或转学。包围一代。但随着网络社会兴起必然会引起形形色色道德问题,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着这么几类网络道德问题。(1)网络道德意识淡薄持“道德危机”危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麦金太尔认为在道德意义上人们在庆祝自己获得了挣脱封建等级身份制约历史性胜利同时,人类传统道德根基也丧失了,道德判断标准只能出自自己,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自我采取任何观点出发,所以后现代社会道德危机正是在于不确定性与多种可能性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