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徐志摩诗歌中的植物王国徐志摩诗歌中的植物王国作者:未知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树类有松树、白杨、枫树、柳树、枣树、橄榄树等,花类有剪秋萝、玫瑰、莲花、百合、海棠、兰花、野花、苹花、栗花、罂粟花、藤萝、菩提、玉兰花、桃花、腊梅、月季、水仙,还有竹、苔藓、葡萄、麦子、水稻、豌豆、杨梅、水草、芭蕉、豆苗、樱桃、荆棘、芦梗等,而相关研究很少。本文以徐志摩诗歌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徐志摩所打造的植物王国的特点。一、树――以松为例松树,松科松属植物的通称。松树为轮状分枝,针叶细长成束,寿命长。松树对陆生环境适应性强,能在各种土壤中生长,耐干旱、贫瘠,喜欢阳光。松是徐志摩使用频率最高的植物之一,从松树到松林,再细微到松针甚至是松树的声音、影子和馨香――松籁、松影、松馨,都一一使用。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有松这一植物的诗歌数量至少达到了16725首。松的形象深入人心,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寡欲、清新自然、不畏严寒等品质。徐志摩诗歌中有多种松的形象。青松:在《清风吹断春朝梦》中“一阵阵残琴碎箫鼓,依稀山风催瀑弄青松”;松林:《盖上几张油纸》中“那边松林里,山脚下,先生,有一只小木?d”;松籁:在《渺小》中,“我一人停步在路隅,倾听空谷的松籁”;松影:在《山中》,“织成一地松影――看当头月好!”;松针:在《默境》中“你轻踹生苔庭砖,细数松针几枚”;松茅:在《这年头活着不易》中,“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的媚”;松馨:在《沙扬娜拉十八首》中,“这是一座墓园;谁家的墓园占尽这山中的清风,松馨与流云”。“松馨”一词极为少见,仅在宋代魏了翁的《朝中措?沙堤除道火成城》有见。松馨按其字面,即为松树的馨香。松树的馨香主要来自于它的天然树脂,也就是松脂。此诗先写墓园的环境,在山中,有清风(触觉),有松脂淡淡的清香(嗅觉),还有天上飘动的云彩(视觉)。因此,读者调动了皮肤、鼻子、眼睛全方位地去感受墓园的环境。清风更使松馨弥漫扩散,二者交融,风的清凉和松脂的馨香共同引发读者立体式的阅读体验,更有置身于其中之感。再以山风和松馨来说明人物的美好。松馨的环境与松馨般的人,产生了一种互动和匹配。松树作为一种植物,在本诗中,参与了视觉(有松馨必有松)、嗅觉、触觉的营造。松树的体积庞大,在徐志摩诗歌中,起到的是背景的作用,尤其是在使用“松林”一词时。松树还与死亡相联系,墓园中常有松树,而坟墓就在松下。松树是中国传统意象,徐志摩在对松树的使用上继承了传统的象征意义,但是也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松馨的使用上。二、花――以剪秋萝为例剪秋罗,石竹科剪秋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茎直立,叶片多为长圆形,花瓣深红色。大花剪秋罗喜阳,凉爽,高燥,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常生于低山疏林下、灌丛草甸阴湿地。诗人描绘剪秋萝的诗歌一共有两处,第一处是在《花牛歌》中,第二处是在《为谁》中。秋萝在我国传统诗歌中,并不是被描绘的主要对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知明代严嵩曾作过一首《仰山》:“石磴盘秋萝,危亭出峰树。行人上山道,望望云飞处。洞口晓钟声,林僧独归去。”此处的秋萝用于塑造一种山中环境,并没有过多的描写。而在徐志摩笔下,秋萝被赋予了美好的品质。在《为谁》中,“它为我耐着,那艳色的秋萝,但秋风不容情的追,追,(摧残是它的恩惠!)追尽了生命的余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