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述小学“国学”教育小学“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统文化工程。“国学”蕴含着十分丰富、健康向上道德元素、做人原则、处世态度、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国学”教育基本内涵与核心价值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文化血脉熏陶与文化浸润承传,从中积累与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与审美情趣,激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学”素养。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实力,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打造教育特色,扩大教育影响,弥补人文教育缺失,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关注学生终生发展。下面就小学“国学”教育必要性谈点个人看法。一、小学“国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凝聚核心。“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文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积淀,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所传承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是构建与谐社会思想之基础。“国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涉及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现在我们所要弘扬“国学”,主要指是精神层面东西。“国学”反映是中华民族文化源泉、精神底蕴、传统美德。虽然其中确有封建、糟粕东西,但其基本内核是健康、有益。从精神层面来看,弘扬“国学”可以使人辨明人伦、懂得礼义、规范行为,从而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国人道德水准提升。这是弘扬“国学”要义所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学”传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根本与源泉。无源之水必干涸,无本之木必凋零。民族文化形成、国民道德养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学”传承、弘扬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根基,就会失去自我,就无法使伟大中华文明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成为未来世界文化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学”所发挥作用是分不开。“国学”注重人格教育、行为教育,教导国人明礼知行,明荣知耻。因此,“国学”不仅在漫长封建社会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与谐社会今天仍有其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二、小学“国学”教育是小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需要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国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黄金时期,应让学生大量背诵。背诵国学经典,这种教育方法,是中国一千多年私塾教育检验过,一方面增大积累,熏陶感染,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则利于养成良好读书忆,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而能记住东西,终有一天会理解。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时候。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背“小鸭乖乖”与背“有朋自远方来”,难度是一样。唐朝王勃六岁能辞章;清代康有为七岁能属文。这并不是说古人比现代人聪明,而是我们常常低估孩子智力。有读过私塾老学者就说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