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IPv6校园建设方案模板.doc

格式:doc   大小:1,067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IPv6校园建设方案模板.doc

上传人:2982835315 2020/7/22 文件大小:1.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IPv6校园建设方案模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IPv6校园网建设实施案XXXX年XX月XX日目录1 项目技术案 校园网网络拓扑设计案 校园网IPv6部署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整网设计原则 IPv6过渡技术简介 校园网IPv6部署模式分析 校园网IPv6无线网络部署案 IPv4和IPv6地址规划案 IPv4地址规划 IPv6地址规划 路由设计案 IPv4路由规划 IPv6路由规划 接入主干网设计案,线路落实情况和拟接入核心节点情况 建立IPv4/IPv6校园网运行管理支撑系统设计案 支持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用户标识和认证服务、IPv4/IPv6过渡服务和可控组播服务等的技术案 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用户标识和认证服务 IPv4/IPv6过渡服务 IPv6可控组播服务 24项目技术案校园网网络拓扑设计案(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添加)校园网IPv6部署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校园网部署IPv6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部署的总体针和策略:网络中部署IPv6业务的模式:在校园网中部署IPv6可以有全双栈模式和隧道模式。全双栈模式组网是最理想的案,不必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单独部署网络配置,开销小,管理简单、IPv4和IPv6的逻辑界面清晰。隧道模式属于过渡技术,不是最终的理想案;隧道两端点设备需要花费额外的系统开销。考虑网络设备对IPv6业务支持的广度:如:IPv6的过渡技术有手工隧道式,自动隧道式,有基于MPLSVPN技术的6PE式,有基于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NAT-PT等等,IPv6的单播路由协议有OSPFv3,ISISv6,BGP4+等等,IPv6的组播路由协议有PIM-SM,PIM-SSM等等。:在本次网络建设后,应充分考虑网络部署IPv6的可管理及可维护性,要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科研的需要。:采用H3C的设备的学校可以考虑直接扩容为全双栈模式,适当兼顾只支持IPv4协议栈的终端;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建设部分双栈网络,2,逐步将不支持IPv6的设备进行换代升级。综上所述,本次部署IPv6网络的时候,建议有条件的网络中采用全双栈部署,完成本次驻地网的大部分改造,其次根据现有校园网的实际情况,采用部分过渡技术,在不影响现有IPv4校园网主体拓扑结构的条件下,使得校园网中需要部署IPv6网络的地能够通过隧道技术,2。整网设计原则在校园园区网络整体设计中,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网络设计结构,并格定义各层功能模型,不同层次关注不同的特性配置。典型的校园园区网络结构可以分成三层: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1)接入层:提供网络的第一级接入功能,完成简单的二、三层交换,安全、Qos和POE功能都位于这一层。对于校园园区网的接入层设备,建议有条件的网络采用采用千兆接入的式,其他的网络中升级可以采用百兆的接入式。2)汇聚层:汇聚来自配线间的流量和执行策略,当路由协议应用于这一层时,具有负载均衡、快速收敛和易于扩展等特点,这一层还可作为接入设备的第一跳网关;对于校园园区网的汇聚层设备,应该能够承载校园园区的多种融合业务,能够融合了MPLS、IPv6、网络安全、无线、无源光网络等多种业务,提供不间断转发、优雅重启、环网保护等多种高可靠技术,能够承载校园园区融合业务的需求。3)核心层:网络的骨干,必须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交换和路由快速收敛,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易扩展性等。对于校园园区网核心层,必须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结构,推荐采用高可靠的RRPP/RPR环网结构或多设备冗余的星型结构。对于校园园区网核心层设备,应该在提供大容量、高性能L2/L3交换服务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融合了硬件IPv6、网络安全、网络业务分析等智能特性,可为校园园区构建融合业务的基础网络平台,进而帮助用户实现校园网IT资源整合的需求。IPv6过渡技术简介ISATAP隧道:随着IPv6技术的推广,现有的IPv4网络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IPv6主机,ISATAP隧道技术为这种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案。ISATAP隧道是点到点的自动隧道技术,通过在IPv6报文的目的地址中嵌入的IPv4地址,可以自动获取隧道的终点。使用ISATAP隧道时,IPv6报文的目的地址和隧道接口的IPv6地址都要采用特殊的地址:ISATAP地址。ISATAP地址格式为:Prefix(64bit):0:5EFE:IPv4ADDR(IPv4ADDR即隧道端点的IPv4源地址,:xxxx,其中xxxx:xxxx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