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是山区和平原交汇处,西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黄淮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使这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市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的诸侯称霸,楚汉争雄,到历朝历代的频繁战争,多为中原逐鹿的战场。现在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从市区穿过,交通十分便利。相传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市位于九州之中,天下之中,所以有“天之中”之称。宿鸭湖位于汝南县境,西距市25公里,东距汝南县城8公里,新驻公路纵贯全境,交通非常便利。,宿鸭湖地区的地质结构属第四系淮河堆积、湖相沉积区。根据钻揭露地层,下部相当于中更新(Q2)地层,上部为更新统新蔡组(Q3)地层及近代河流冲积层。在中更新统时期,形成冲积扇。地面海拔40~70米之间,地势平坦,坡度很小,比降由1/1000逐渐过渡到1/5000。宿鸭湖是在平原上筑长坝形成的大型平原水库。,兼有两种气候带的特征,属大陆性季风型的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为962毫米。这种温和的气候条件加上宿鸭湖广阔的水面,适宜多种动植物及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水库建成后,控制流域面积4498平公里,。。有汝河、云溪河、罗店沟、冷水河等河流注入宿鸭湖。湖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167平公里,常年水面130万平公里。由于湖水较浅,湖底泥沙易于泛起,湖水中泥沙含量较大,水质较肥,适宜鱼类生长。,水质肥,光照充足,鱼类生长迅速,味道鲜美。现已发现38种鱼类,其中鲤形目有30种,鲈形目有3种,鳗形目有3种,鳢形目和刺鳅目各一种。鱼类中鲤鱼不仅产量最高,而且肉肥味鲜,食用价值较高,可与黄河鲤鱼媲美。1979年宿鸭湖被省政府定为商品鱼特供基地;在2004年举办的省首届水产品博览会上,“宿鸭湖生态大闸蟹”荣获“省名优土特产品金奖”,另有相当数量的甲鱼、螺、蚌类,特别是湖蕴藏着约2000万公斤左右的褶纹冠蚌,是培育珍珠的亲体。湖西滩地及湖边浅水区生长有万亩芦苇,沿湖宜树区,,。并且由于湖面大,芦苇丛生,湿地面积较大,所以有大量的野鸭、大雁、白鹭等鸟类在此栖息,特别到秋冬季节,万只野鸭、大雁齐飞,场面蔚为壮观。库区围及水中小岛上有獾、黄狼、猫头鹰、天鹅等30多种野生动物,植物药材有龙胆草、穿心莲、半夏、香附等231种,动物药材有蜈蚣、蝉衣、夜明砂、水蛭等39种。,土壤总面积10万亩,计有潮土、砂黑土、黄棕壤土3个土类,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砂黑土、灰潮土4个亚类,11个土属,22个土种。潮土总面积8万亩,约占景区土壤总面积的80%;砂黑土总面积2万亩,约占景区土壤总面积的20%;黄棕壤土主要分布在岗坡地带,面积很小。,文化灿烂,,这里就有先民活动,到新器时代开始有人在此定居。境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处,龙山文化遗址17处,其他文化遗址6处。宿鸭湖原是汝南县城西北燕亭乡、楚铺乡东北境的官场坡。旧时的宿鸭湖一带地势低洼,饱受洪水泛滥之苦,当地居民逃荒要饭,流离失所,致使围村庄稀疏,成为野草丛生,野鸭水鸟栖息之所。建国后的1957年6月,以水利部批准决定修建宿鸭湖。1958年3月1日动工,7月1日结束,。后经多次除险加固,,坝顶宽度达到8米,并增了防浪墙,加固了泄洪闸。初步估算,宿鸭湖兴建40多年来,产生的防洪效益超过150亿元,是兴建水库投资的近100倍,保护了下游数以万计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宿鸭湖有着众多的民间传说。处于湖水淹没区的“董公村”,传说是董永和七仙女相会的地;“娘娘庙”供奉的是明朝的贤德娘娘;湖中的“仙女桥”传说是七仙女下凡后经常沐浴的地,现桥上仍有仙女们留下的脚印,此桥桥下泉水清澈见底,深不可测,且泉水甘甜无比,能医百病;“莽店”传说在东汉时期莽追赶秀时,因天色已晚,在此歇脚过夜,因该村鸡鸣时间较秀所住村庄晚了一个时辰,错过时了追赶秀的大好时机,最终落了个亡国灭族的下场,后人教育子女凡事都不要拖拉等待,以免悔之晚矣,遂将该村改为莽店。所有这些美丽动听、曲折离奇的传说,有的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的愿望,有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淹没耕地16400公顷,迁出人口33600人,安置人口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