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企业薪酬激励策略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企业薪酬激励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2928425474 2014/5/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企业薪酬激励策略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企业薪酬激励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民工荒”和“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了我们对于企业薪酬管理的严肃思考。完善的薪酬体系可以吸引、留住、激励和凝聚优秀人才,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充分和持续的发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制定相应的薪酬激励策略,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薪酬激励策略现状分析
一般企业的薪酬体系包括三部分:基本薪酬、辅助薪酬、福利,据此可以构建出有效薪酬激励体系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基本薪酬,这一部分的竞争性虽不很高,但可以让员工安心地工作,能最低限度地留住人才;辅助薪酬这部分是最具竞争性的部分,这一部分薪酬对加强管理和有效控制可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第三部分是福利。这是员工选择就业考虑的又一因素,一般企业在这一方面都实行平均主义,所以对员工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
以需要理论为基础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引发动机,进而导致行为的。研发人员一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强烈的成就动机、强烈的事业心和独立性,往往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渴望获得别人的重视,愿意担负重任。除了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业务成就、工作自主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他们追求对价值的自我实现的体现。由于非金钱因素在他们的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需求,企业重视对研发人员的薪酬激励是必要的。
一般公司的薪酬是以员工身份等级为基础,而不是以企业工作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员工身份等级也是管理层按主观愿望进行评定的。对管理人员以职务身份为参照,实行的是一岗一薪制度,每一个级别都为单纯的一个工资标准。对大学生以学历为参照,根本没有考虑工作成果与贡献挂钩的问题。对既无职务又无学历等明显身份标志的一般员工,主要依靠主观评定确定工资标准。
二、企业薪酬激励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绩效考评流于形式
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型管理之后,企业的基础管理相对薄弱。没有标准专业的岗位描述和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或结果失真,导致薪酬激励失去相对公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绩效难以量化的岗位,如管理、科研等岗位员工普遍认为绩效考核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反映员工的“投入产出”;二是不同职能业务部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尽合理。
(二)薪酬结构不太合理
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广义的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如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企业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即与工作效果挂钩的“活”的部分。真正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而笔者调研某企业设计薪酬方案时,企业薪酬总额中“活”的部分偏低,只占不到30%。远远少于安全的50%,因此其激励效果可见一般。
(三)薪酬激励机制与企业战略不是很协调
企业从薪酬管理到薪酬激励,进而建立薪酬激励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比较缓慢和痛苦的蜕变过程。正是这种利益重新分配的阻力,使得企业一旦形成或达到自认为满意的激励效果,便开始静静享受其成果,并加大力度固定该机制以便稳固其功效。现在环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由于相对固定的薪酬激励模式与瞬息万变的环境所导致企业战略的调整或者改变必然会产生一定冲突,先前建立的薪酬激励制度恰恰导致了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