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尊师礼仪的内容.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尊师礼仪的内容.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9/13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尊师礼仪的内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尊师礼仪的内容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礼运》篇中说:“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之。”把天、地、父、师并列,可见“师”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以下是尊师礼仪的内容,欢迎阅读。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簣・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这礼虽以皇太子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子到州县学生一体适用的。又称为束修礼。若说礼仪内容有什么差异,那大概就是: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艇;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具体的礼节是皇太子拜博士为师,很繁复。若简单说,大概是这样的: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学生服,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此礼如何用乐,记载不详,我还不太清楚。但它属于吉礼,仍是很隆重的。因为吉礼一般用于人对天地山川鬼神。拜师而为吉礼,显示师道尊严,对老师,要像对天地鬼神那样敬重。不过,若不用乐,则其礼虽隆重,如今看来却会有点儿简素。师弟之间,仅是行礼,现代人可能也不易体会其中劝勉为学的含义。因而这次我准备在行礼时添加几句赞诵。行礼之际,由襄赞诵出,代表老师对学生的劝励。诵什么呢?就诵朱子《白鹿洞揭示》中的几句重点吧。一、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三、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儒家历来尊师重教,这可以上溯到儒家学派形成的先秦时期。先秦儒家在政治活动与治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尊师重教对于治天下的必要性,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一代宗师,而设教授徒又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尊师重教就自然而然地贯串于先秦儒家学派的学说之中了。孔子尊师孔子去拜见老子时,他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瞧不起人的样子,而是向老子拜了三个弟子礼。这使难道不能使我们感动万分么?孔子竟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渊博,虚心向老子请教,礼节恭敬,这正是对“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怕千万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