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天台实验中学庞秀华
新课改在我校实施已一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缺少了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改革的理念于行动中,一切都是空话,下面是我在课程实施中的点滴体会。
一、光靠课本够吗?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知识的积累。”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如:一位老师教学“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此之前放映有关庐山一张张图片,在图片的最后一张逐行出现诗句。学生刚开始不知葫芦里埋着什么药,第一诗句末学生跟着电视屏幕背诵起来了。当学生一停下来,教师立刻提问“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这种利用多媒体手段,从语文到数学,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
“方位角”一课时,已知甲处在乙处北偏东65°,问乙处在甲处的哪个方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