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自我认识.doc

格式:doc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我认识.doc

上传人:012luyin 2016/4/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我认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我认识 1——自我认识概述介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 对个体身体, 心理, 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 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 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为什么讲? 认识自己当然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如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多重, 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认识自己的特点等等。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正确认识自我, 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 特别是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这时,别人的评价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父母的言行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起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母婴共生( 3~4 个月) 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不用感受外界的不适刺激(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 ,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相对封闭的环境。而当宝宝呱呱坠地, 人生的第一个“创伤”也便开始了, 宝宝诞生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里。但此时宝宝会以为自己和妈妈仍然是一体的, 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称之为“共生”, 宝宝分不清哪个是妈妈,哪个是自己。有一天,宝宝会发现,也许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 他们注意到, 原来妈妈并不是无时无刻的存在着的。尿布湿了、肚子饿了, 如果妈妈不在身边, 无论怎么哭闹, 好像事情都没有改变, 原来我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 有时候, 宝宝既没有尿裤子, 也不饿肚子, 但他就是哇哇的哭。其实, 这是他在试探和探索。有趣的是,1 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 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成为“物—我知觉分化”阶段。镜像视觉认知( 1~2 岁) 1~2 岁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宝宝的自我意识改变通常是随着发音的进步而进行的, 例如“我”和“我的”这些词汇。他们使用这些词汇和自己的名字还不大灵光,1 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做出反应; 到了 1 岁半的时候, 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 同时, 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有心理学家做过镜像认知实验。1 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好像和自己有点关系, 但大概不是真的;快2 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 有什么要求的话, 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矛盾中的自我意识萌发( 2~3 岁)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讨论: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老是跟你对着干, 而且什么事情都想按照他的想法来进行,要不然就发脾气? 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