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说实话,在大学里也曾囫囵吞枣地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那时,信手翻来,不求甚解,只为寻几处大师名言,装点自己的文章而已。自从工作以来,已经和它分开了太久了。
    终于,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又相遇了。当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的时候,心中不仅有些感慨。也许,一本好书的定义就是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当心境迥异,想法不同时,书就不仅只是文字而变成了对话。只是这次,苏霍姆林斯基不像是大师,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那精要的思想,博大的爱心,一句一句敲打着我的心灵。
    是的,当我刚刚满怀热情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着一张张比我少不了多少的幼稚的面孔,我曾经很茫然。我尽我所能去勾划蓝图,我怀着满腔的热情,热切地希望着他们都能做到学有余力,思维开阔,出色优异…… 虽然心如明镜,知道希望太过美好,可当我看到自己所教的成绩一塌糊涂,付出许多心血,却看不到收获的挫败感就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从来没有过的悲哀和绝望打败了我的信念和理想,于是我的心里有了一些变化,追逐成绩成了我工作的主旋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些不甘和沮丧。当我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它如一股清泉,如一阵清风,如一面镜子,清凉了我的焦躁,拂走了我的沮丧,更照出了我的急躁和功利之心。
    的确,在这面镜子里,我首先看到了自己的急躁与功利,如揠苗助长的农夫,拼命地给他们施肥除草,恨不得一日发芽,三日结果。在勤劳敬业的旗帜下,我忘记了另外一群学生,也许他们反应迟钝了一些,学习吃力;也许他们懒惰了一下,结果掉下了队。于是,我就像书中那尽职尽责的彼得罗芙娜一样,以正大光明的“严格”与“严厉”,以尖锐的语调,以生硬的脸孔,不断地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一个又一个的
“不及格”。可悲的是,我却忘记了,“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和头脑糊涂的,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的学习里期待不到什么成绩,他就会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而且,当一个学生,接连不断地吃两分,他就跟自己的命运妥协了,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行’”。(《致未来的教师》)
        的确,让我们都深深地记住这段话吧——“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同时,在这面镜子里,我更深深地看到了自己的软弱,面对一次的挫折,我便抹杀了所有的一切,指责孩子的懒惰,自责自己的忽略,更对那曾火热的信念与理想都失去了热情。可是当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差生和头脑迟钝学生进行了35年的潜心研究,“密切关注苏联和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研究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情况”,甚至在自己身上冒险试用一些民间流传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