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战术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战术研究.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5/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企业竞争模拟战略战术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企业竞争模拟战略战术研究
【引言】历时半年的中国管理大赛早已结束,我们学校很遗憾地无缘总决赛,这是出乎我们所有人想象的,每位参赛队员为此到底付出多少没人知道。以前总认为我们肯定会有队伍进全国八强,因为我们有实力,而现在,似乎没什么可说得了,一心想弄出点东西来以供大家分享。以前我们或许更多地是想着自己队伍能拼到最后,而现实是我们全被淘汰,我们的学校被淘汰。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想说的是,我们校队谁出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队伍出线,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向他们证明。
【摘要】以下是我个人、我们团队在这几个月马拉松式企业竞争模拟中的得到的一些感悟,认识以及同兄弟公司交流中得到的一些模拟公司运营经验及战略战术,其中不少是引自FINO、INO、NEXT、UFO、Lord、Xmuapex、N-SHOP等实战及理论高手的研究成果,同时推广他们正确可取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此并无侵权之意,比赛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下将从模拟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产品、生产、市场、财务、评分标准等全方位阐述“企业竞争模拟”中的诸多问题。旨在交流思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企业整体战略篇(主要参考FINO)
能够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队伍至少具备两种能力:制定成熟的公司战略;完成战略的执行能力。
成熟的公司战略:由于模拟有一个期数限制,各家公司都只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目的即可。目的即是通过对比赛规则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实现达到那七项指标(本期利润、市场份额、累计分红、累计缴税、净资产、人均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加权综合评分最高即可。可是由于各个公司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不同,可能会制订出完全不同的公司战略。公司战略可分宏观和微观两部分。
宏观上从期限上来看,如果模拟有8期的话,我们认为可以把第1、2期作为第一阶段,第3、4、5期作为第二阶段,剩下的6、7、8期作为第三阶段。我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在这三个阶段我们的发展重心完全不同。在所有人都知道要扩大产能、拼命发债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决定阶段性的任务:第一阶段的首次发债有多少要用来买机器?第二阶段的产能扩张可以达到什么速度?第三阶段如何调整指标以适应规则的要求?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宏观战略思想可以在完成整个比赛的过程之后才通过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轨迹获得的,也许在前期和中期没有什么差别的公司到后期会有完全不同表现,这就是战略的差别。
微观上,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向市场投放、财务安排、人员招聘,都是微观战略的组成部分。这部分要考虑到的问题不像宏观战略一样会贯穿整个比赛,但每期的决策至少会影响前后三期指标。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期雇多少人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接下来会影响下期的人数,然后是下期的生产安排,再是下期的供货量发生变化、最后体现在价格上。众所周知,这个比赛最难的部分之一就是对市场的预测,如果由于人数的变动导致产品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无疑会增加预测的难度,这会增加企业运营的风险。这个风险能不能够被控制?这就取决于各家公司的能力了。
各家公司的战略一旦确定,各期都只会对这个总体的战略做出微调,其中微观的调整大于宏观。至于说各家的战略孰优孰劣,没有一个定论,最后的胜者也不一定在战略上遥遥领先,这还将取决于各家对战略的执行情况以及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对确定的战略进行及时修正的能力。也许A公司的战略不如B公司完美,但A公司能够彻底的执行而B公司不能,那么最后获胜的也有可能是A。一般我们认为四个产品均衡投放是最佳的选择,但复赛我们赛区中, FINO四种产品均衡投放,而weiwei就坚持只做ABD,elite就大量投放BC,最后三家的分数是伯仲难分(他们分别是我们赛区一二三名,赛后weiwei公司对自己的战略选择表示后悔),谁又敢说自己的战略是最好的呢?总之,战略这种东西,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选择最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才是最好的战略。
完成战略的执行能力:战略已定,剩下的就是执行战略的能力。各个公司的禀赋不一样,战略也不一样,但落实到执行层面,就有指标来评判了。有的公司擅长扩张,扩张的速度居于前列,但利润上不去,差的就是赢利能力;有的公司精打细算,成本领先,利润很高,但规模太小,差的就是现金流的规划。扩张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没有能够带来预期的利润,规模再大也只是粗放型的企业,往往容易被集约型的公司打败。由粗放扩张到集约生产,比的就是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执行能力。
同样这与每位队员的知识背景也是有一定联系的。会计系的同学对成本是最敏感的;金融学的同学可能对企业经营风险及投融资更有感觉;学营销的同学,可能就更容易把握市场;理工科背景的同学,那么数据分析往往做得好一点。总之,各有各的长处,如何发挥各自的长处,并将其转化为执行能力,进而为整个战略服务,这是各家有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