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3.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3.doc

上传人:书生教育 2020/11/2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3.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 峰(fēng) 不识(bùshí) 只缘(zhǐ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⑵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⑷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三、理解与感悟 1、学****第一部分: ⑴齐读一、二句诗。⑵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⑶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岭: 峰:) ⑷说说“岭”“峰”的区别。⑸小组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继续讨论: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⑻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⑼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第二部分: ⑴自读。⑵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是因为。②因为,所以。③,所以。④之所以,是因为。⑶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⑷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⑸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⑹质疑。四、朗读与背诵 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⑴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古筝曲《渔舟唱晚》; ⑶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江南丝竹《***》),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2020-01-23《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 峰(fēng) 不识(bùshí) 只缘(zhǐ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⑵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⑷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三、理解与感悟 1、学****第一部分: ⑴齐读一、二句诗。⑵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⑶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岭: 峰:) ⑷说说“岭”“峰”的区别。⑸小组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继续讨论: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⑻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⑼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