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20/11/8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国画,因为其运用笔、墨、纸、砚、绢等独特的绘画用具、材质,以笔墨作为独特的造型手段,又融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强调“精神”,强调“以形写神”。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历史传承创新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汲取过多方的养分,如印度佛教壁画、民间绘画、木版画、西方油画等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是源于中国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国画讲求“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追求情趣和意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一、中国画在历史中的传承与创新
  无论是原始的岩画还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以宗教绘画为主,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绘画艺术全面繁荣,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人物画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中国画的精髓“意象”和
“写意”两者,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绘画对“意境”的开拓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到了近代,受西方和现实影响,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面对传承与发展,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中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从40到80年代,人们不停围绕着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展开讨论与研究。
  二、中国画必须传承下去的理念与精神
  
  目前在国画创作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所谓中国文化贫血现象。正与一位海派名家所说的:相对于创新,今天的中国画更需要传承。这种传承并不是简单地指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中国画莫要断了中国文化的根。现在不少人打还没有
‘打进去’,就满脑子想着‘打出来’。中国画精神内核和美学标准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传统画论中称中国画为“文之余也”或“文之极也”。“余”也好,“极”也罢,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乃是中国画的根基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本应以中国文化修养作为有力的支撑,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中国书画发展创新的根基,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借鉴就变成了取代,发展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