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阳明心学感悟.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阳明心学感悟.docx

上传人:相惜 2020/11/1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阳明心学感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阳明心学感悟
阳明心学感悟(一)
世人说王阳明的心学,皆冠之以“主观唯心主义”之头衔,而其理由就是一句“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其实王阳明要说的无非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态度,他所说的这些话也无非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概括力的语言,实在没有必要冠以什么“主观”“唯心”“主义”之头衔。他说这些无非是强调指出人心的重要性,也不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他当然知道世间有客观之理,但是如果这些理你没有心思去了解,这些理就和你没有关系,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你有心去了解,如果你没有心去实践,说一套做一套,或知而不能行,这些理对你也同样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如果心中无理,心中无物,则客观之理、客观之物皆可视同虚无。因为它们和你没有关系,这就是王阳明要说的,要强调人自身的作用,要关注人性本身。
就象你门前的桂花和无远处的高山,如果你关心着桂花的香气,自然会忽略远处的高山。如果你关心着高山的朦胧悠远,就会忽略近处的桂花。当你关心国家大事一处时,另一处并不是没有存在,只是在你的视野里消失,在你的心境里消失而已。
“心即理”不是目的,“心即理”是为了引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不是目的,“知行合一”是为了引出“致良知”。而“致良知”的结果又印证了“心即理”,让你的“心”去认识更多的“理”,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渐进、分阶段的、循环的过程。
“知----心----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一个严密的系统,
这个系统的中枢就是“心”,“心”是“知”和“行”中间的联系。没有“心”,“知”和“行”就会割裂开来,“知行合一”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而没有“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空谈“心”,就会变成“唯心主义”,被讥为“王学末流”。
阳明心学感悟(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中的“铁三角”。这“三角”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心学的严密体系。只要真正明的这“三角”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你的思想就不会再迷茫,你的心情就不会再浮躁,你将生活得踏实而真实。
“心即理”就是对自己,一是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观能动性),二是不要欺骗自己,虚伪的活着。“致良知”是对待别人,对待别人不能失去良心,要将心比心(以前我提倡“仁义”,看到“致良知”后,便觉得“仁义”太高远,不够现实,不如“良知”来得切实可行,来得合理),“知行合一”是对待事务,包括学****工作、生活和一切事务(立品、为学、行事),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言行一致,不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一致,不只知不行,要勇于实践,要有执行力,能够克服万难,学以致用。人的一生无非是待人、待己、待事三件事,只要待人、待己、待事无惑,则人生无惑也。心学只所以有切实的作用,有利于人心、社会,就因为它解决了待人、待己、待事这人生三大问题。
王阳明还有一句名言,叫“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
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只要心灵光明纯净,便可成佛成圣,王阳明在临终前也说过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让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也许是从人类初生婴儿时期的状态得来),而无善无恶便正是我所说的“光明纯净”的状态,也就是佛圣之境。哪怕后来因欲念的萌发而导致有善有恶,人的本性中也有知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