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6/4/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一段京剧可以不用说白、唱词或弦索,却不可欠缺锣鼓伴奏,尤其如是在武打场面中。锣鼓泛指所有打击乐器,它不单能控制整出戏的进度,更能透过乐师在敲打乐器时的力度和速度变化,营造出不同的喜剧气氛,并借以激发演员的情感和加强观众投入戏剧内容; 故锣鼓乐在京剧演出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见京剧打击乐器: 京剧的伴奏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泛指所有管弦乐器(或称丝竹,即旋律乐器),主要由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组成,称为四大件;武场泛指所有打击乐器,主要由鼓、大锣、小锣和钹四类乐器组成,称为武场四大件。在武场四大件中,每类乐器再细分为多件不同大小的乐器,每件乐器亦有特定用途。乐器虽多,但通常不会同时应用。此外,为了节省人手,乐师通常需要兼顾演奏一件以上的乐器。就武场四大件来说,常用乐器包括下列四种。一、大锣大锣声音强烈宏亮,多被用于衬托武将的上场、下场、战争及配合突变情感的场面;大锣又分有不同大小的大光锣、小光锣和虎音锣等。在一般演出中,一个大锣手通常会用七至八面不同大小的锣。在用途方面,大光锣的音较低,乐师会以它作一般伴奏; 小光锣音较高,乐师会以它衬托武师的打斗场面;虎音锣的音较厚,较适合用来衬托花脸的动作。二、小锣小锣的声音清脆文雅,且带诙谐色彩,故多被用于衬托文人、女性或丑角的上场、下场,以及用它来配合各种小动作。三、钹钹包括铙钹、鼎钹、齐钹和小钹四种;亦有不同大小,其中以铙钹为京剧中最常用,多与大锣及小锣配合演奏。乐手通常备用数个音高不同的铙钹,根据剧情及大锣的音域来选择运用。乐手会以不同技巧来控制乐器的音色,以渲染不同的剧情。四、鼓包括单皮鼓、堂鼓和大堂鼓,在京剧中以单皮鼓较常用。由于鼓和板是由同一乐师敲打,故将这两件乐器合称板鼓,而打鼓板的乐师被称司鼓。单皮鼓的声音清脆短速,善于用来表达活泼跳跃的节奏。堂鼓声音较高, 通常用于战争、升堂或起更等场面;当它与其他打击乐器配合使用时,亦可用来衬托水战、行船、暴风雨等环境气氛。大堂鼓又名南堂鼓,声音较堂鼓雄壮,有时用于战争场面以加强气氛,有时亦用于青衣唱反二黄的伴奏上。一个传统京剧乐队一般有七、八人,分别负责板鼓、大锣、小锣、钹、京胡、二胡、月琴兼吹唢呐和笛子、三弦兼打堂鼓和吹唢呐、胡琴兼吹笛子;司鼓需兼任领导的角色,带领整个乐队与演员的协调。随着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及对演奏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乐队人数亦相应加增。京剧锣鼓点的运用特色: 为配合不同人物动作及剧情发展,敲击乐师常以不同速度和力度敲打各种乐器来营造戏剧效果,并形成一系列基本节奏程式;这些特定节奏程式即行内所称的锣鼓点。有不少京剧锣鼓点是源于昆剧,每个锣鼓点亦有特定名称。据鲁华在《京剧打击乐浅谈》中所载,锣鼓点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包括 1. 借用传统曲牌名称,如《风入松》; 2. 根据舞蹈动作、舞台调度及唱腔板式而命名; 3. 根据锣鼓点的用途而命名; 4. 根据乐器所发出的音位数目而命名等。此外,锣鼓点的音响效果及使用范围亦可分成三类,包括 1. 以大锣为主音,与小锣、铙钹和鼓板一起运用,通常用来配合较激烈、认真或悲伤的场面; 2. 以小锣为主音,辅以鼓板,通常用来配合较轻松、快乐或诙谐的场面;和 3. 以铙钹为主音,并加入小锣和鼓板,通常用来营造一些反常、黯淡并带有哀伤的气氛。在一般情况下,以大锣和小锣为主音的锣鼓点较为常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