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柴静
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山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柴静,从当初大学的会计专业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的当家女花旦,可谓是励志典范。而其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称号,成为文青们仰望的神坛人物。可以说,央视造就了柴静,也造就了"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的神话。
被誉为"当代林徽因"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可以说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灯塔,她冷静而带有煽情性的访谈为她赢得了不少铁杆粉丝。然而在继"砍柴风波""美国生女事件"后,柴静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主持的央视节目《看见》更是早在去年7月份就已经停播,这一度让柴静出走央视的传闻甚嚣尘上。
10月13日。曾经和柴静共事过的央视前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承认"柴静确实于13年底就辞去了央视职务"。
创作背景
《看见》的写作动机,很自然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8年引她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她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有人曾提议书名叫《我看见》,但柴静觉得"我"字刻意,去掉直接叫《看见》更自然,随后才发现跟自己的节目名字一样。
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