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技术的基本情况:
技术原理:
(包括技术方法、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及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等)
赛丁格PICC置管技术是利用导丝及扩张棒将导管置入,代替传统的导管经套管置入。该方法损伤小,定位准,可提高导管——血管密闭性等特点,特别使用于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患者。
PICC原理是将专用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其尖端位置于上腔静脉下1∕3 (7天 — 1年)的一种技术。PICC导管材料大多为硅胶,高度生物相容性,柔软、弹性好,时一条放射显影的导管。置管后,可通过放射影响学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导管总长度通常为65cm,可根据个体及治疗需要预先进行裁剪。由于其操作简便、危险性低、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优点,适合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及患儿使用。
进行PICC穿刺时使用的辅助设备,根据报道有超声血管造影、磁共振等,其中最常使用的是超声。超声引导的下PICC穿刺在置管中可置管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根据血流及音频信号快速探查到似穿刺血管的位置,并可观察到血管内径、血流状况、管壁厚度、管壁距体表距离,增加了血管定位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后经B超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等优势。有关研究表明,使用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不但可以提高成功穿刺率,而且节约时间和费用,此方法已被美国CDC推荐使用。
PICC技术的优势在于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等。保留导管保护外周静脉,特别有助于高危险和免疫抑制人群。PICC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冲管及更换敷料,一般为每周更换敷料,纱布常规为48h更换,透明敷料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使其感染发生率<3%,由有专科护士资格证的护士操作,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中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输液者。
PICC的优点是极大地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导管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患者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可由床旁护士插管等。因而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2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准入情况:
1929年德国外科医生Forssman从自己手臂的前肘窝处置入了4Fr的输尿导管,成为世界上第一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20世纪70年代PICC以良好的材质重新被引进临床使用。20世纪80年代,PICC在国外应用于NICU和需中长期输液治疗的家庭护理患者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PICC被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据报道,目前全球约有1400万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其中PICC约330万。
、有效性、经济性及其与现有同类技术的比较:
将PICC与CVC(锁骨下静脉穿刺)比较
要点 PICC CVC(锁骨下静脉穿刺)
感染率 <3% 26%—30%
操作者 经过培训护士,医师 医师
穿刺易难 可见血管或彩超引导下 盲穿,成功率相对较低
穿刺成功率高
穿刺并发症 少,无危险 可能出现血气胸,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