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q正传》教案设计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阿Q正传》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感悟、分析阿Q等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性格;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2、理解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点。
3、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关于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说明:
1、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其三要素。在这篇课文中,“以阿Q的活动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较为明显的,不像鲁迅的另一篇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因而关于“情节”这一因素在本文教学中不确立为教学目的之一,更不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2、关于环境这一要素。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中,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社会环境高于、重于自然环境,因为它决定了情节的发展,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定向。《阿Q正传》这篇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并不明显,不像鲁迅的《祝福》中的环境描写那样富有特色,其中的社会环境则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交待得很清楚:辛亥革命前后的典型社会环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很自然地感悟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稍作点拨即可解决问题。所以“环境”这一要素在本文的教学中也不列为教学重点或难点.
3、小说的显著特征就是其形象性。《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类别,虽然有多年在高考试卷中没有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出现,但从阅读思维的特点来看,高考的命题将进一步突出文学作品的地位,考查形象思维的思想将进一步强化,所以教学《阿Q正传》一文,将分析阿Q等人物形象,体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鲁迅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列为教学目标,且确定为教学重点,如此操作无疑做的是基础积累工作,而且与高考接轨。
4、关于教学难点的说明。教学难点是“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阿Q精神的核心是其精神胜利法—-就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鲁迅的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的问题,他一直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在谈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时就说:旨在“画出这样沉默的魂灵来”,在鲁迅描绘的让人触目惊心的形形色色的国民劣根性之中: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落井下石,缺乏团队意识、色情狂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证明了鲁迅的这些对国民精神的否定和批判的正确性,惟有阿Q精神之核心精神胜利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竞争激烈,每天都有失败者、受伤者,人们还是需要一点的”,,答案是多向性的,但正因为答案是多向的,就无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批判错了吗?—-所以将“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确立为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所述对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阿Q正传》的具体操作,我们提出以下三种方案。
第 一 方 案
教学设想: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一般从“文字、文学、文化”三“文”三个层次去进行。《阿Q正传》文字疏通不成问题,主要是文学、,人物滑稽可笑,语言幽默风趣,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这篇文章还是很感兴趣的。针对这一点,在文学、文化层次的赏析上作挖掘,既同《考纲》接轨,又与学生的需求接轨。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
主要教学环节:
(1)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教学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学过的鲁迅的《孔乙己》、《滕野先生》、《灯下漫笔》、《药》、《祝福》等课文入手,可以从学过的上述课文中的人物导入,也可以从复习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进入,可以温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名句开始。
(2)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A。“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册,阿Q的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介绍创作意图:
描绘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的民众的苦难,悲惨又愚昧的人生,希望能改良这悲惨的人生、,《阿Q正传》是鲁迅为疗治病态的社会,疗治病态的人生发出的痛苦的呐喊。
C。介绍国民性问题。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