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盐城市城市停车设施规划(2014—2030)》文字内容
一、规划理念
1、交通引导,用地协调
主动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调控交通需求增长,统筹交通设施布局.
2、以供定需,供需统筹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要充分发挥停车设施在调控城市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系统协调、供需统筹,逐步实现供需总量和空间分布的协调。
3、分区规划,差别引导
以促进实现“公交优先”为目标,通过划分停车分区,采取相应停车发展政策,,通过在不同区域采取相应的停车发展政策,使不同消费群体都能享有便捷的城市交通服务。
4、停车调控,以静制动
按照道路网络功能,平衡不同区域的道路容量和停车设施供应总量的关系,合理组织交通流,促使停车交通与道路交通协调发展。
二、规划范围和年限
1、规划范围
规划研究范围:中心城区范围,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盐靖高速公路及新洋港,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重点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186平方公里。
2、规划年限
基准年:2013 年
近期:2014~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三、规划目标
通过本规划,科学划定停车分区,合理确定停车设施规模及供应结构,制定符合城市总体交通发展战略的停车发展策略及政策措施,形成与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性质相协调的停车设施布局方案,构建完整城市停车设施体系。
四、停车发展策略
4。1总体策略
增加供给—-提升停车配建标准,注重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建筑挖潜。
分区优化——停车政策分区,制定差别化配建、收费政策,规划P&R停车场。
高效管理——完善法规及执法力量,引入科技智能化管理,鼓励泊位开放、共享.
产业引导——制定停车建设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引导停车产业化发展。
1、增加供给,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1)制定与经济发展和机动化水平相匹配的建筑配建停车标准,并严格执行,避免历史欠账进一步扩大。
(2)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严格控制规划停车设施用地,缓解城市中心地区停车矛盾。
(3)加强老城区现状用地、建筑及停车场的停车供应能力的挖潜,综合采用立体停车设施、停车共享、临时停车等手段,缓解重点地区停车矛盾。
(4)因地制宜增设路内公共停车泊位,补充停车供应数量,调节停车运行状况。
2、分区引导,发挥停车调控作用
(1)差别化的公共停车设施供应,针对不同区域交通特征,调整各区公共停车设施供应量,中心地区停车供应适当收紧
(2)差别化的建筑配建停车指标,针对不同区域交通特征及不同建筑类型制定不同的配建指标值,平衡动静态交通
(3)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标准,交通需求大、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地区采用较高的收费标准,引导交通均衡分布
3、规范管理,保障有序运行
(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加强停车执法力量建设,消除管理盲区.
(2)引入新型管理技术。建立P&R停车换乘系统,截流进入城市中心车辆,鼓励公共交通;建立停车诱导系统,提高泊位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车辆绕行;路内停车推广咪表管理技术,提高路内停车泊位停放秩序和利用效率;鼓励配建开放,建筑泊位错时共享,提高公建利用率。
4、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资本
(1)根据综合交通发展政策,与公交优先发展相结合,通过提高中心区的停车费用、限制中心区的停车供应,提高停车使用成本,实现“以静制动”,吸引小汽车出行方式向公交转化。
(2)规划控制,加强停车场用地的规划控制,停车用地给予优惠土地政策。
(3)建设扶持,建设停车专项基金,给予公共停车场建设资金补贴。配建停车设施尤其是立体停车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
(4)经营扶持,减免相关税费,降低运营成本。
(5)价格扶持,合理制定停车价格体系,提升公共停车收益.
五、停车分区与策略引导
5。1分区划分
形成三类停车分区,分别为一类地区-—严格控制供应区、二类地区-—平衡供应区和三类地区——扩大供应区。
停车分区划分
停车分区
分区范围
考虑要素
一类区
严格控制供应区
新洋港河、西环路、大庆路、开放大道围合区域,.
北至世纪大道,南至盐渎路,西至盐城路,东至串场河。。
老城区及城市核心区域
二类区
平衡供应区
北至北环路,西至204国道,东至范公路、南至盐淮高速除去一类区区域.
北至迎宾大道,南至盐渎路,东至峨眉山路,西至天山路围合区域。
主要建成区
三类区
扩大供应区
中心城区内的其他地区
5.2分区引导策略
1、一类区(严格控制供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