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思维导图的应用》 教学设计
肇庆市第一中学 姓名 梁立
课型:讲授课 课时:1 课时 授课年级:高一4班
【教材分析】
本章是信息技术基础。
本章重难点分析: 。
思维导图以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旨在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总体规划能力,让学生掌握思维运行方式,并掌握发展思维的好工具——思维导图,使其思维方式可以得到最大的解放与更新,提高学习能力、知识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生活、工作、学习更有效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回顾
知识
联系
引入
本节
复习
内容
考点与实践结合
教学
程序
知识运用迁移
典型
例题
训练
过渡
整体性
差异性
归纳规律性
【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还给学生作为学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教学各程序中加大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的活动,真正做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克服以往毕业班课堂教学存在学生活动结构不合理,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明显不足的现状,做到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
1、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了复习效率。
从形成学科能力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的复习,复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坚实基础。高考中考查的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和结构化,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着力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理解;将一部分知识或全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化的梳理,建立所学知识的网络结构。本节课成效体现在改变向学生直接呈现知识归纳的网络结果,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网络的构建之中,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每一部分知识复习后都能归纳整理出一个知识系统的示意图。这使学生受益非浅,一方面他对每一个部分知识加深了理解,更重要是在他头脑已经形成一个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复习每一个事实、概念、规律时,都能在这个网络上找到它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
例:……………..。
正如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将各种事物联系的过程,联系的结果便形成了网络,只有对这个知识网络关系清晰明了,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跳跃于网络之间,并能将其自我发展、扩充下去。
2、精编课堂练习,科学训练,提升了学科能力
高考着重学科能力的考查,科学的训练是形成学生学科能力的途径。因为从对外界信息的识别、分析、输入,到对内部存储陈述性知识的检索、提取、迁移,然后按一定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