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邹城市
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中国儒学发源地,夏代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初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邹城是孟子故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化,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称誉。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不仅培育了"功不在禹下"的历史文化巨人孟子;而且带动邹城相沿两千多年的办学之风,民以品学为荣,故而英贤辈出。忧国不嫁的漆女,"一经传家"的西汉父子丞相韦贤、韦玄成,"凿壁偷光"刻苦好学的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主张社会进步的思想家仲长统,文武兼备、尤通经史的西晋安北大将军刘宝,魏晋名医、医学名著《脉经》的作者王叔和等,都是这块土地培养出来的大贤巨擘。
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三字经》称赞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漆女(生卒不详),漆女已超过婚嫁年龄,但还未嫁人。有一天她倚柱大哭,惊动了街坊邻舍。有一位邻妇问她:“你为什么会哭得这么伤心呢?是为婚事发愁吗?”漆女愤然对答:“我以前总认为你很懂道理,没想到你如此无知。我忧的是鲁国国君已经年迈,太子幼小,恐怕国中有乱,祸在旦夕。”邻妇笑着说:“国家安危乃是鲁国臣子的事,妇人何必多虑呢?”漆女说:“从前兵马一来,到处乱跑,践踏了我国的庄稼,使我们不得温饱。鲁国有患,君臣父子都受其害,难道独有妇女能避其祸殃吗?”一席话,说的邻妇无言以对,怏怏离去。3年以后,鲁国果然大乱。
韦贤(约前148-前67)西汉大臣。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食邑700户。前69年以老病辞官,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子韦方山曾为高寝令,早丧;次子为宏官至东海太守;三子韦顺留守邹县为父亲守坟;小儿子韦玄成又以才学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位至丞相。因此,邹县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韦贤死后,安葬在他的故乡(今邹城市西韦水库东岸),解放前夕,其坟墓尚可辨认,今已夷为平地。
韦玄成 [公元前年——前三六年]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四三年)遂继父相位,封候。邹鲁为之谚云:“遗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