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项羽评价《夏日绝句》:李清照用来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 正气凛然。显然,她认为,项羽虽然兵败,但称得上英雄。《题乌江亭》: 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 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儿”。《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 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 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 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 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对项羽是思念的)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以为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不可能重来)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 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 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 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死了也要气壮山河。李清照《夏日绝句》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 宁肯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表达了对的项羽的敬佩之情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王安石《乌江亭》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 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 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作品鉴赏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 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 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 同时暗寓讽刺之意。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 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 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 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 天亡我,非战之罪" 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 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 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 是说胜败的事, 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 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 含羞自刎, 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 “男子汉”二字, 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 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 直到临死, 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 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 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 “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 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 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而这样急转直下, 一气呵成, 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 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1] 从武功上来说,项羽厉害。从掌握人心来说,刘邦厉害。历史上对他们评价完全不同,那时因为用不同的价值观去评价。按照成功学来说, 以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说, 刘邦的评价远远高于项羽。这是一种主流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