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9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在日本福冈发现,现已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首先发现于南京郊区,随带病种子的调运扩散。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水稻受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白叶枯病—症状
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此病的诊断要点是病斑沿叶缘坏死,呈倒“V‘,字形斑,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干燥时形成菌胶。
急性型:发生在环境条件适宜或感病品种上。病叶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随即迅速失水纵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凋萎型:一般不常见,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枯,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如折断病株茎基部并用手挤压,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剥开刚刚青卷的枯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
中脉型:在剑叶下1-3叶中脉表现为淡黄色症状,沿中脉逐渐向上下延伸,并向全株扩展,成为发病中心,这类症状是系统侵染的结果,且在抽穗前便枯死。
水稻白叶枯病V字型病斑
水稻白叶枯病黄色菌脓
水稻白叶枯病中脉型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
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
假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寄主范围: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杂草,但杂草上发病不普遍。人工接种时还能侵染雀稗、马唐、狗尾草、芦苇等禾本科杂草。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侵入与发病:病菌在根际聚集、活化增殖后,从叶片的水孔和伤口、茎基和根部的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
传播:病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遗留在田间、沟旁病稻草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容易冲到秧田和本田侵染秧苗引起发病。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图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条件
品种的抗病性:
,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籼稻抗病性比较弱,粳稻抗病性比较强.
,抗性也有所不同,窄叶﹑耐肥品种较抗病.
:苗期至分孽期较抗病,分孽末期抗性降低,孕穗﹑抽穗期最易感病.
病原菌致病型(小种)变化:病害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菌的增殖能力和致病力的分化状况或致病型(小种)的组成情况。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风雨和湿度是决定当年发病轻重的重要因素。
耕作与栽培措施:一般以中稻为主的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的地区病害易流行,而纯双季稻区病害发生轻。栽培管理方面,以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多,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加重发病。大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