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麦纹枯病.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麦纹枯病.doc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麦纹枯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麦纹枯病
Wheat Sharp Eyespot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我载,20世纪70年代前在我国小麦上属次要病害。80年代以来,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善,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1烂芽:种子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变褐,继而烂芽枯死,不能出苗。2病苗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3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4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5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此时若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下部可见病菌产生的菌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极易脱落到地面上。
病原

学名: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Cenatobasidium),自然情况下不常见。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也能侵染小麦引起纹枯病。
病原形态:病菌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存在,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丝核菌菌落初为白色,后颜色加重变褐色,菌丝体絮状至蛛丝状。初生菌丝无色较细,有复式隔膜,菌丝分枝呈锐角,分枝处大多缢缩变细,分枝附近常产生横隔膜。菌丝以后变褐色,分枝和隔膜增多,分枝与母枝之间几乎呈直角。部分菌丝膨大成念珠状。以后菌丝相互纠结,在平板上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成不同程度的褐色,表面粗糙,不规则,菌核之间有菌丝连接,大小如油菜籽。禾谷丝核菌菌丝细胞双核,菌核较小,色泽较浅,菌丝生长速度慢,较细(~);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多核(3~25个,多数4~8个核),菌核色泽较深,菌丝生长较快,较粗(5~12μm)。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2~25℃,13℃以下、35℃以上生长受抑制。病菌生长10~11d开始形成菌核。菌核萌发无休眠期,适温下4d即可萌发。菌丝体在湿热条件下致死温度为49℃ 10min,菌核及病组织内的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0℃ 10min;干热条件下,菌丝体致死温度为75℃ 1h。菌核抗干热能力强,80℃下处理3h仍能萌发。病菌生长的pH为4~9,以pH6最适宜。病菌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水洋菜培养基上也能生长。病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病菌生长对光线的要求是散射光或黑暗条件。
病原菌生理分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