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世界上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20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其严重。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
症状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死亡。其主要区别如表2-1 所示。
表2-1 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种类
雪霉叶枯病
根腐叶枯病
链格孢叶枯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
发生时期
幼苗~灌浆期
苗期~收获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危害部位和症状类型
危害幼芽、叶片、叶鞘和穗部,造成芽腐、叶枯、鞘腐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
危害叶片、根部、茎基部、穗部和籽粒,造成苗腐、叶枯、根腐、穗腐和黑胚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穗腐
叶片上病斑特点
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直径1~4cm,边缘灰绿色,中央污褐色,多有数层不明显轮纹。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时即可造成叶枯
早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成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形叶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相互愈合形成大斑,使叶片干枯
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宜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造成叶枯
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亦可互相连结成不规则形较大病斑。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重病叶常早枯
病征
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薄层,有时产生黑色小粒点(子囊壳)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霉层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
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小麦雪霉叶枯病: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ffn.)Mull.。子囊壳埋生,球形或卵形,大小90~100μm×160~25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丝。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47~70μm×~,内有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无色,1~3个隔膜,大小10~18μm×~。无性态为Microdochium nivale (Fr.) Samuels & Hallett ,异名为Gerlachia nivalis (Ces. ex .)Gams and nivale (Fr.)Ces. 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多为1个或3个隔膜。~×~,3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0~35μm×~。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形,有环痕。
根腐叶枯病菌: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 D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