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摘要: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臭氧层 原因 现状 危害 防治措施
目录
摘要ﻩ1
关键词 1
一、引言ﻩ3
二、臭氧层简介ﻩ3
(一)臭氧层的作用 3
(二)大气中臭氧层现状及发展 3
三、臭氧层破坏以及危害 4
(一)臭氧空洞的成因 4
(二)臭氧空洞的危害 5
四、臭氧层空洞的防范和保护措施ﻩ6
参考文献 9
一、引言
1984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 10 — 15 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 30%,极地上空的中心地带有近 95% 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 “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臭氧空洞,当时观察此洞覆盖面积只有美国的国土面积那么大。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那么,地球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是什么,现状如何,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对人类及地球有何危害呢,有没有补救的措施?现简单介绍如下。
二、臭氧层简介
(一)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
O2 +hv——→O+O (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O2+O =O3 (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 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组分。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 10 — 50Km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Km,其平均密度约为9×10—8g.L—1。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 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 3 mm,,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可以毫不夸在地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离不开水和氧气一样离不开大气臭氧层,大气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灵的保护伞。
(二)大气中臭氧层现状及发展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前不久宣布,到2000年10月,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大约为2900万平方英里,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从NASA发布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臭氧洞像一个大的蓝水滴,完全罩在南极的上空,并延伸到南美的南端。
臭氧空洞增大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恶化的趋势。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这一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