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84年英载,我国于1931年前后在浙江省发现,以后在部分省(区)零星发生。70年代初小麦全蚀病在山东烟台严重发生,而今已扩展到西北、华北、华东等地,19个省(区)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1
图2-5 小麦全蚀病菌
病原
学名: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Arx et Olivier,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异名为Ophiobolus graminis .。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但在培养基中还发现属于根瓶霉属(Phialophora)的无性孢子。
病原形态: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匍匐菌丝3~4根聚集在一起,在寄主根茎和叶鞘表面形成网纹,在根部多与根轴平行生长。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间生。附着枝端部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多数简单附着枝聚生,形成菌核状菌丝垫,直径20μm以上。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其大小70~100μm×10~15μm(不包括子囊柄),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大小60~90μm×3~5μm,有3~8个模隔膜。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变灰色和黑色,气生菌丝灰色,短而密集。菌落边缘的菌丝有反卷现象,菌落中有疏密不等的菌丝束。病菌在培养中可产生无色单胞的瓶梗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类弯曲呈新月型,不能发芽;另一类卵形至圆柱形,直或稍弯,可以发芽。某些菌株在培养中还产生念珠状的细胞、厚垣孢子和微菌核。
病菌生物学:病菌生长温度范围3~33℃。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14℃以下不利于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产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2~18℃,土壤温度在6~8℃仍能侵染。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光照,以室内散射光较好,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
病原菌生理分化:Walker(1975)根据病菌附着枝的形态及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