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麦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
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包括北美、欧洲、亚洲、澳洲、非洲等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中国小麦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华北冬麦区1969、1973、1975和1979年叶锈病大流行,东北春麦区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1990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叶锈病普遍严重发生。目前由于小麦抗叶锈品种较少,因此部分地区的叶锈病仍有加重的趋势和流行的可能。
症状
小麦叶锈病病叶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偶尔叶锈菌也可穿透叶片,在叶片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但叶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要小。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病原
学名:inia recondita Rob. ex . tritici Henn.,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在国外,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叶锈菌在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和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虽然唐松草在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分布广泛,叶片上常可见大量锈孢子堆,小乌头在东北也有分布,但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寄主上的叶锈菌与小麦叶锈病的关系至今尚未查明。
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18~29mm×17~22mm,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39~57mm×15~18mm。性子器橙黄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80~145mm,高80~130mm,埋生于转主寄主叶片的表皮下,有孔口。性孢子产生于性子器,椭圆形。锈子器生于性子器相对应的叶背病斑上,杯形或短圆筒状,~,,内生锈孢子。锈孢子链生于锈子器内,球形或椭圆形,16~26mm×16~20mm。锈孢子侵染小麦产生夏孢子,完成生活史循环。
病原生物学: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孢子萌发温度为2~31℃,最适温度15~20℃,在有水膜时即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的萌发适温分别为14~19℃和20~22℃。
病原菌生理分化:该菌是专性寄生菌,一般只危害小麦,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侵染冰草属(Agropyron)和山羊草属(Aegilops)的一些种。据报道,除唐松草和小乌头外,牛舌草属(Archusa)和兰蓟属(Echium)植物也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
叶锈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至1986年,我国利用8个通用鉴别寄主,共命名叶中系列小种44个,其中优势小种为叶中1、2、3、4和34号等。叶中4号等对洛夫林10有毒力的小种统称为“洛10小种类群”,它们近年来的发生频率很高,对中国抗叶锈品种的利用存在着严重威胁。
然而经测定,这8个通用鉴别寄主所携带的主效基因比较单一,多具有Lr1基因,鉴别力较差;有的品种为多基因组合,由于基因间的互作,专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