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苓散方名五苓散(利湿之剂) 总结:利湿泄热出处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曰:“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组成猪苓十八铢[12g] 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 去皮。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把药捣成散剂,用白开水或米汤和约 毫升散剂一起服用)( 6g),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 如法将息.( 白饮是指米汤或白开水,和服方寸匕剂量的药。方寸匕系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其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一方寸匕约等于 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 2 克,草木药末为 1 克左右。)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方源《内经· 灵兰秘典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内经· 至真要大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方义 1 .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 .经曰: 「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变化方(1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2 )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3 )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4 )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5) 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 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6) 本方去桂、泽泻, 名猪苓散, 治呕吐病在膈上, 思饮水者。(7) 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 蜜丸, 名桂苓丸, 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8) 本方单用泽泻、白术, 名泽泻汤, 治心下支饮, 常苦眩冒。(9) 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 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 湿盛泄泻。再加郁李仁, 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 治水肿。( 10 )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 )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12) 本方去桂, 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 名二术四苓汤, 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 )本方倍桂,加黄耆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14 )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 治热畜膀胱, 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 加茵陈; 水结胸, 加木通。( 15 )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 )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 )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 )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19 )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术、桂、二苓泽泻,更名茯苓术散。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主治 1. 治太阳病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饮水者, 少少与之, 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此汤主之。 2 .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 .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 通治诸湿腹满, 水饮水肿, 呕逆泄泻, 水寒射肺, 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 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临床运用 1. 本方为利水之剂, 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 舌苔白, 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 可与越婢汤合用; 水湿壅盛者, 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 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 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4 .痰湿体质者服用轻身作用佳。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注意事项 1 .入汤剂不宜久煎。 2 .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附方〖附方一〗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 茵陈蒿末[4g] 、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 6g ),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